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自己的“底蕴”和“素质”!走近研究马克思主义40年的陈学明

作者:胡慧中摄影:戚心茹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1-08-29

日前,《全国新书目》8月荐书单揭晓。社科类推荐书籍10本,复旦大学教授陈学明著作的《马克思主义与我》上榜。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陈学明已经致力马克思主义研究40多年,成果丰硕。

《马克思主义与我》是本怎样的书?

“我研究马克思主义一辈子了,这本书是我的心血。”陈学明摩挲着《马克思主义与我》一书的封面,动情地说道。

《马克思主义与我》一书,围绕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内在竞争力展开论述。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从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科学系统的处世处事方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启迪读者将四方面内化为个人的素质、个人的底气与个人的竞争力。

章节铺排布局明晰精到。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纲掣领,再以微言大义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与指导意义。

例如,第一章阐述如何确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第二章落脚于价值评判标准不可能是中性或普世的,第三章则详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末章饶有趣味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劳动、消费、交往、享受爱情以及休闲的意义。旁征博引,为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带来拨云见日般的启示。

本书直接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具体的个人的意义,打开了马克思主义当代研究的新天地,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的微观研究,具有开创价值。

研究有两方面成果,20216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与我》为通俗版本,15万字。另一成果为学术版本,书名暂定为《马克思主义的微观功能的研究》,全书30余万字,已经完稿,即将付梓。

培养学生的感触,推动了他撰写这本专著

在复旦大学任教多年培养学生的感触,对陈学明撰写这本专著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陈学明追踪学生的成长,发现在同一所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在迈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的展翅高翔,捷报频传,有的却成就不大,内外交困,步履艰难。他认为这与学生内在的素质以及由这种素质所支撑的核心竞争能力息息相关。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素质”和“底气”,而素质和底气自“我”而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崇高的信仰追求,二是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三是科学的处世处事的方法,四是健康的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功能一个重要的方面正体现在转化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他感受到,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学生的“素质”与“底气”首先形成于其大学阶段,而能否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时把马克思主义加以“内化”是关键。

此外,受到《马克思是个90后》说唱歌曲的启发,歌曲饶有趣味地将马克思与90后群体联系起来。陈学明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从理论层面具体深入论述其中深层原因,论述把马克思主义真正与90后群体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即思考马克思主义对个人,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的意义。

去年疫情期间,古稀之年的陈学明左腿不慎骨折,绑上石膏,酝酿多年的《马克思主义与我》专著创作或将推迟。在此之前他曾向天津人民出版社阐述过本书的创作理念,出版社敏锐地意识到这本书的重要分量,出版社领导、编辑等一行六人亲自来上海登门拜访,鼓励他的创作,也有三四个学生帮助他搜集资料。去年暑期天气炎热,腿伤行动不便,陈学明凭借坚韧的意志力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一腔热忱,潜心著述三个月,终于将《马克思主义与我》一书以30万字完稿,并成功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的重点项目。

《马克思主义与我》创作有三个不易之处,陈学明巧妙破解,成为这本书的创新点。一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得透彻。他在每个章节先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提纲掣领,再进行具体论证分析,从小角度、小切口出发,用小笔刃来贯穿大道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透纸背。二是如何改变运用严谨的学术语言进行创作的习惯。本书的语言表达力求通俗化,平易近人。三是如何以对话的方式书写,深入学生的内心。陈学明创作时设想与学生面对面交谈,对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娓娓道来,让学生产生对个人命运的关切感。每当完成一些章节,他也邀请博士前来阅读,希望听到他们不同于阅读一般学术著作的观后感。

《马克思主义与我》缘于培养学生的心得,对学生迈入社会后的素质提升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毕业多年的学生读后,不少学生表示,得以正视并回顾多年以来的人生之路,非常认可“个人的竞争力”的相关论述。

陈学明介绍,本书可作为进入大学的一本启蒙教材,可以指导学生在大学期间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很好的教材。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评价《马克思主义与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建议马院学生和老师都要阅读,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和方法有指导意义。

建党百年之际,《马克思主义与我》的出版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陈学明说:“我们一定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引的这一思路,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我的这本小书,正从一个特定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功能。马克思主义是整个党的灵魂和旗帜,与此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和旗帜。从一定意义上,这本小书是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献礼。”

毕生致力马克思主义研究,四十年如一日

1947年,陈学明生于上海市崇明岛,初中三年级政治课学的是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书,整整一个学年对这本书的精读,加上政治老师授课生动活泼,让他对“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以及“中国为什么必须要由共产党领导”这些问题,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正是这本书让他形成了基本的政治立场和理论观点。这本书也实际上“管”了他一辈了。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陈学明开始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国内最早一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迄今,陈学明致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有四十年。

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在多部论著中着重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民族、人类、时代的重大意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作出了深入的宏观阐述。其代表作有《走近马克思》、《永远的马克思》、《情系马克思》、《中国正道》、《当今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与当代中国》等,所有这些著作都在国内,甚至在国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有些先后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图书奖,以及教育部和上海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二等奖多次。在宏观研究的统领下,又不局限于宏观研究,陈学明近几年将研究视角转向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的微观研究,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与我》一书的思考与酝酿。

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相信马克思主义

“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相信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陈学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传达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支撑陈学明四十年如一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与追求。

前几年的一个夏天,外地学生来上海拜访陈学明,诉说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困惑。陈学明带他们走出空调房,来到近40度高温的复旦校园。校园里正进行维修建设,工人们午休时,烈日下坐在路边扒拉几口盒饭,之后便躺在地上午睡。陈学明问他的学生们:“你们对这些工人有情感吗?在中国这样的工人有千千万万,如果你不想为这些人着想,站在这些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就不是真正地研究马克思主义!”

陈学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追踪最新的现实问题,此前已关注到资本与劳动者、生态文明建设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面对新冠疫情带给全人类的重大考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相关问题,也进入了陈学明的视野,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传达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还将大有可为。

“人生苦短,一辈子就干一件事情,要干这个事情就要干得有意义!”陈学明觉得研究马克思主义便是他人生的最大意义,早已融入了他的生命。

四十年如一日的热忱,陈学明已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担任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会名誉会长,兼任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前副会长。他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笔耕不辍,发表论文四百多篇,出版著作四十多部,已完成和正在研究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二十多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三项,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种奖励二十多次。

陈学明将自己的代表作分为四大类:一是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的研究著作,最著名的是以《永远的马克思》为代表的“三部曲”;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著作,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论》、《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问题研究》、《时代的困境与不屈的探索》、《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等;三是关于资本主义研究的著作,如《用另一只眼睛观察当代当代资本主义》、《谁是罪魁祸首》、《当代资本主义的命运》等;四是当代中国问题的研究著作。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贡献了什么》、《中国为什么还需要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生态文明论》等。这四类著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组成陈学明精研致思的学术研究脉络,贯穿又延展着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生涯。

招收博士的首要条件是相信马克思主义

尽管在复旦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授课已经是旧事,博士也自退休后停招了四年,但陈学明始终认为上课是一种享受。他说,教育不是“批发商”,要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向学生,实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薪火相传。

陈学明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招收博士的首要条件便是立场一致,如果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就不能真正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他还用自身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信条勉励学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必须直面现实问题,必须扩展自己的视野。同时他又像看待子女一般看待自己的学生,并且认为跟学生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追求,达成了更深层次的一种心灵的境界。

面向不同群体,在不同场合开展的讲座也是陈学明教书育人的重要形式,如春风化雨一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种子在聆听者的心中萌芽。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彭召昌研究员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期间,听了陈学明老师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讲座,产生浓厚的兴趣,后赴美攻读硕博,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渐入佳境。学有所成,他放弃美国大学高薪待遇,回到复旦马院任教。他对许多人说,回到复旦大学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教学,是当年旁听陈老师的课程起着作用——就是为了追随陈老师等复旦大学的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

未来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将这样做

新书出版之后,陈学明对未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作,又进行了全面规划。

这个规划包括: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新冠疫情的反思;系统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回望反思自身四十多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撰写名为《我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回忆录。他还将修订自己编纂的教材,顺应时代发展,为高校思想哲学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添砖加瓦。对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二级学科的未来发展,陈学明怀有信心,他说,要力争将其建设为国内一流学科。

已是古稀之年的陈学明,本该含饴弄孙,加之骨折、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基础性疾病缠身,每日都要服用十几种药,亲朋劝他颐养天年。但陈学明说:“我觉得我离开了这些东西,离开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执着,我的人生没有意义。所以年纪这么大了,我还要在研究的第一线。”

陈学明说:“我总感到不把我脑子里面想出来的东西写出来给人家看,我就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这个时代。”

以马克思主义研究贡献社会,这成为陈学明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责任感、使命感,赋予他生活的动力和生命的意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让陈学明成就了自我,而他也将持之以恒,让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辉更为闪耀。

制图:实习编辑:王佳婧责任编辑:李沁园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