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创办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的阮刚教授寄语学生 “理论和实践都要学”

作者:陈赟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1-07-04

2020年12月6日去世的阮刚教授是微电子及固态电子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56-1958年在北京大学加入五校半导体联合教研室,参与创办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1960年初在复旦大学领导青年科研组,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批锗集成电路。他亲历了复旦半导体专业、微电子专业的发展成长,经历里有荣誉,也有遗憾。

从半导体专业说起

微电子专业是由半导体专业自身的发展以及和其他学科交叉的发展形成的。1956年,我国提出“向科学进军”,制定了《1956~1967年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决定采取紧急措施发展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半导体、计算机这四个新兴学科。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吉林大学联合在北京大学筹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物理专业,成立了五校联合半导体教研室,由北大的黄昆教授和复旦的谢希德教授分别任主任和副主任,并从五所大学抽调了物理专业的39名教职工,及53届、54届物理系的232名本科生参加。

1956年到1958年的两年筹办期间,黄昆和谢希德带领全体青年教师们根据需要开设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工艺、半导体专门化实验等课程,邀请了国内的科学院和工业部门的著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安排学生们每人做训练论文,以及在毕业前参加科研大跃进实践活动。

科研大跃进实践活动进行了26个项目的研究,经过两个月,原定的项目指标基本完成了一半,达到了使用的水平。

上述课程以及有关实践活动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半导体专业的学生,他们毕业后成了我国半导体专业、微电子专业教学科研和工业部门的主要领导骨干。

既要学理论,也要学实践

第一个半导体专业设置了整套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培养出了高质量的毕业生。所以,阮刚希望现在的学生既要学好理论,也要参加好有关实践活动。他说:“如果你想要对我国微电子发展做出贡献,那你一定要既学好有关理论,又要重视和参加有关的动手实践活动。理论一定要学,没有扎实的基础成不了大的事业。实践也要学,不然你无法通过工艺获得最后的结果。只有经过不断实践,在实践中做科研总结,才能最终成就一个产品的关键科技。微电子是一门实践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

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

1959年那年,24岁的阮刚教授领导了由十几人组成、平均年龄为20岁的复旦大学半导体器件科研组,在成功研制出锗高频合金扩散晶体管后,用锗单晶体以及高频合金扩散晶体管的工艺,日夜奋战了近一年,终于在1960年初成功试制出多谐振荡器和锯齿波发生器两种锗集成电路,当时也称作锗固体电路。这是复旦大学也是我国第一批试制成功的锗集成电路,比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Jack Kilby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制作出集成电路仅迟了一年多。

锗集成电路的科研成果由学校向上海市科委、教育部、国家科委等领导部门汇报后,罗荣桓和聂荣臻两位元帅也知道了,非常关注此项研制成果。1966年4月,两位元帅在上海接单独接见了阮刚教授,由衷地赞扬年轻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敢于挑重担的精神。看到样品后,元帅说:“你们很好。现在懂集成电路的老专家很少,所以制造集成电路的希望寄托在你们年轻人身上。”鼓励研制人员再接再厉,研制出体积小、功能强的计算机等整机和集成电路的微小型元件,以满足国防现代化的需要。

听到两位元帅的鼓励,阮刚觉得很光荣,也深感责任重大。可惜当时的科研组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坚持做下去,这成了阮刚的一大遗憾。所以,阮教授鼓励复旦学生说:“你们现在就是在最好的时候。想要做出成就,就要抓住宝贵的青春,一方面要坚持理想,另一方面也要踏实艰苦地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年轻人的青春是宝贵的,是最有朝气最能成功的时候,但同时青春也容易一晃而过,所以一定要抓紧抓紧!不要留下遗憾。”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