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复旦大学官方媒体平台开设“红色基因,赓续百年”专栏,推出100 集融媒体系列报道《青年问:百年复旦光荣底色》。100 天听青年人讲100 个故事。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全方位、多媒体、立体讲述一代又一代复旦人听党话、跟党走的生动故事,展现一代又一代复旦人前赴后继、接力奋斗的光辉画卷,引导广大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凝聚起全体复旦人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昆仑为志,东海为心;万里长江,为君之情。飞步东行,愿君莫驻;瞿塘三峡,愿君莫躇。”
这首诗来自校友沙文求,表达了他作为革命者的崇高志向和坚定信心。
沙文求是1925级的复旦学长。他1925年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革命理论,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不断提高。同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为党的革命事业奔波,壮烈牺牲时年仅24岁。斯人已逝,风骨长存,属于复旦人的精神与坚守,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使红色的基因永远相传。
沙文求,字仲己,又字端己,1904年出生在浙江鄞县。沙文求有兄弟五人,大哥文若(孟海),三弟文汉(叔温,张登),四弟文威(重叔,今名史永),五弟文度(季同),他排行第二。
年少时的沙文求勤奋好学,尤其喜欢阅读历史书籍和古典小说,景仰民间英雄的侠义行为,逐渐养成了刚强果敢、见义勇为的性格。
1925年秋天,沙文求转入复旦大学理科学习。尽管由于经济问题,沙文求只度过了半年的复旦时光,但(他说):这半年可说是不顾“手足”之赤寒(家庭贫困)而作辛苦之战争。这种心的苦战,只是因为科学(狭义)为最不朽之学问,而作“向太阳”的飞(向理想社会)。
沙文求从复旦回到宁波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受党组织的委派,回到家乡,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会,创办夜校,至次年7月发展党员5人、农会会员80余人,成立沙村党支部,任支部书记,当时家乡的群众基础薄弱、反动势力强,但他从未退缩,积极组织成立农会进行斗争,使农民群众从最初的不了解、不信任,到最后积极自愿加入农会。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前往广州,支援根据地建设,沙文求也是其中一员。他在广州以笔为刀,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正当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时候,国民党右派却发动了骇人听闻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随即蔓延至了广州,沙文求在宁波的家人也遭到反动派的打击报复,举家逃到上海避难。
大哥沙孟海劝他回上海暂避,但沙文求断然拒绝:临阵而亡,我且不悔。表现了革命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沙文求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坚持斗争。广州起义前,他以广州市团委委员兼少先队总队长带领宣传队到各区宣传鼓动,并组织团员青年支援运输,看护伤病员。他还走街串巷,深入到工人群众之中,发动联系,根据党的指示,开展了一系列的罢工和示威游行活动。
在1927年12月爆发的广州起义中,沙文求又被任命为少年先锋队总队长,他领导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到大街小巷贴标语、呼口号,宣讲苏维埃政府纲领,维持市内秩序,捉拿反革命。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
广州起义失败后,根据组织的安排,沙文求担任中共广州市委秘书长,他化名史永(沙文求牺牲后,四弟沙文威为继承烈士遗志也改用此名)在广州开展地下工作。
1928年8月,沙文求不幸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酷刑,他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8月下旬,沙文求在广州红花岗残遭敌人杀害,年仅24岁。
为了纪念他,沙村设立了了“沙文求烈士故居陈列馆”,沙村小学也改名文求小学。
生命不息,斗争不止。沙文求用自身的坚韧不屈,谱写了共产党人的英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