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院士荣膺上海市“科技功臣”

《解放日报》:他希望更多病人遇到好医生

作者:顾泳摄影: 视频: 来源:《解放日报》2021年5月26日发布时间:2021-05-27

科技功臣葛均波。中山医院供图

“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在去年疫情期间写的一封“请战书”曾燃爆社交媒体。学生们对他这样的行为并不感到奇怪,“葛老师就是这样的,一如他最喜爱的文学角色——金庸笔下的乔峰,具有家国情怀、大侠风范。”

葛均波创造了冠心病治疗领域多项第一,但他始终强调,“我不是医神,我们要敬畏生命、尊重科学,强调救死扶伤精神,让患者享受最适宜的治疗。”昨天,他荣膺上海市新一届“科技功臣”。

儿时立下从医志向

葛均波做一名医生的志向源于儿时经历。生长在山东五莲的他,11岁那年因调皮摔了个跟斗,结果断了胳膊。在当地接受一番治疗后,三个月未见好,这可急坏了他的母亲,“孩子要是残废了,以后连媳妇儿也找不到咋办?”

历经土方、偏方治疗后,终于在一位医生的妙手医治下,少年葛均波的手臂被纠正好了,“以后我一定要做个医术高明的好医生,可以帮助别人!”从医的种子由此深埋在他心里。16岁那年,他如愿考入青岛医学院。8年后,他来到原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攻读心内科博士,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教授。1990年,葛均波作为公派生前往德国进修,在德国学习9年,他首次发现冠状心肌桥的血管内超声特征性“半月现象”,使心肌桥检出率由不足5%一下子提升至95%以上,半月现象一跃成为心肌桥诊断的金标准,这也被国际医学界称为“葛氏现象”。欧洲著名心血管病专家Sanchez教授评价:葛氏现象的发现,是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测心肌桥的先驱。

敢尝试首创“逆向导丝技术”

作为骨灰级的金庸迷,葛均波说自己喜欢乔峰,也有点儿像乔峰,“看到路上打架有人被欺负,就很想上去帮忙!”他有古道热肠,更不忘医者仁心的初衷。

1999年回国之初,葛均波就学以致用,在华东地区建立首条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救治“绿色通道”,重症患者抵达医院后,90分钟内就能得到有效救治。20年间,这条生命通道成功救治危重患者万余例,成功率超过96%。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这是葛均波的座右铭,他敢于突破创新,勇当第一人,由此创下许多生命奇迹。在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领域,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是最后的“堡垒”。传统术式开通率很低,葛均波在无数次实践后,首创“逆向导丝技术”及其系列辅助技术,介入手术成功率一下子提升至90%以上,而今已成CTO介入治疗三大常规术式之一。

常年穿15公斤铅衣做介入手术

葛均波的日常行程非常繁忙,科研、教学、门诊、临床、手术连轴转。身穿近15公斤铅衣做介入术直至汗流浃背,这是他的典型写照。长时间站立,导致椎间盘突出,医生强制他卧床休息,但他躺在床上也在指导学生,不肯休息片刻,“当医生,就意味着责任和奉献。”时间就这样被他一点点挤出来,成就了更多突破。

“再好的医生长100只手、24小时不睡觉,也看不完所有的患者呀!”葛均波总是这么着急地说。他想尽一切办法,以点带面救治患者,携手同行构建救治体系。在葛均波的倡导下,我国建立“中国胸痛中心”“中国房颤中心”等,目前全国重大心血管疾病国家救治网络初具规模,心血管疾病分级诊疗也已初具规模。

“我总是想着更多人可以像我小时候一样幸运,生了病遇到好医生,获益一生!”

制图:实习编辑:何叶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