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亚云: 做“星火滚烫”的时代青年

作者:项天鸽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1-05-26

五四之际,“2020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中文系博士研究生许亚云获评年度人物。作为理论宣讲者、队伍组织者同时也是文化研究者的她,把信念和奋斗融合在一起,在个人与国家同向同行的努力实践中探寻青年的时代意义,传承复旦的红色基因。  

从“星火”出发

一种信念与执着

许亚云和“星火”的缘分开始于2018年,学校《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刚开馆,她就报名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被望老翻译《宣言》的精神深深感染的许亚云和队友们一起逐步细致讲解内容、丰富宣讲形式。从成员到副队长,除了带队讲解,她拓展了“微党课”“微团课”等线上宣传形式;疫情期间,她打造出队伍第一节云游望道旧居线上微党课;去年6月,队伍获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她第一时间带领同学以云直播的形式回到现场学习宣言精神。

两年多,队伍从线下走向线上,从场馆内走向场馆外、从校内走向校外,在陈望道的义乌故居里,在小初高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上,也在街道生动的基层建设中,她和“星火”队友的共同努力让真理的甘甜滋润更广。随着受众的不断扩大,在学校党委和研究生工作部的指导下,她和队友们共同商讨探索形成了“3+x”的讲解模式:“比如对孩子来说,一下子去理解宣言精神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们在基础的讲解培训上,让讲解变得更灵活些。”如今,“星火”队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培训及宣讲体系。

 “当然困难也还是有⋯⋯”提起自己一次给专家学者团队讲解的经历,她“担心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但转念一想,更重要的是,有这么一群年轻人坚持在做这样一件事,不完美恰恰说明我们还有提升的空间,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两年来的这些经历和体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许亚云在“星火”中作为“大管家”的责任与担当,去年完成新队员招募工作后,她和老队员们一起发挥“老带新”的力量,细致地记录新队员讲解的改进点,将星火精神传承给新一批“小火种”们。她关心每位队友的发展情况,关注每位队友的宣讲特点,全程参与队伍文化标识的设计与队服版型的选择。作为“星火”功能支部的党建员,在讲解服务、日常培训以外,她也带领支部开展读书汇报、实践总结、党史讲座、主题党日等各种形式的党建活动。

“辅导员”、“党支部书记”

身份的互动与助力

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许亚云在各式各样的学生工作中一路历练、成长。除了是“星火”副队长,她还是中文系2019级学硕班辅导员和党支部书记,肩扛“育人育才”之责。

在开展“星火党员进支部”的活动时,作为辅导员的她向学生们介绍了这支队伍,提及了自己的志愿者身份,尽管只是“顺口一提”,但出乎意料的是,班级很多同学都被这段志愿服务经历所感染,主动了解队伍活动,并在后来“星火”的队员补充招募中积极回应。这让她很感动:“我还有很多的不足,不至于方方面面都是榜样,但至少我希望自己所带的班级学生能感受到,他们的辅导员是正能量满满的!”

由此,学生们更深入了解了这位辅导员,另一边,辅导员也尽心尽情地了解每一位学生。许亚云希望自己和学生之间“亦师亦友”,她会和班委支委一起在节假日为同学准备别出心裁的小礼物,定期送去关心与问候,“每个辅导员都设想过自己班级的关键词,在我这里,我希望班级是‘温暖’的”。

在许亚云看来,强凝聚力基础上的党建会更加生动和有效,因此,她和学生一起努力创造更多美好的回忆。她主动将“星火”副队长和辅导员、党支部书记的身份统一起来,结合中文学科建设特点,和街道社区结对共建,接续“问源学堂”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向社区群众讲授涵盖“魅力非遗承国学”等课程。 

“我一直觉得,我所在的队伍是最温暖的队伍,能够和身边同学携手同行,在队伍中共同进步,是初心,也是本心。”2020年,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她也收获了一些肯定。她所带的班级、支部获评校“优秀学生集体标兵”“研究生示范党支部”,申请创建了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全国评审阶段);“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中文气质

专业之素养与情怀

长期徜徉于语言文学的世界里,许亚云培养了独特的文艺气质——围绕老校长精神、参与原创歌曲《望道》的歌词创作;投身复旦原创话剧《追梦百年》编排;策划2020年研究生毕业纪念大片《前进 征程》⋯⋯

除了身体力行将中文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许亚云还将学术生涯的心得与实践生活结合。2019年,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语言学专业交流期间,她曾去到一个马克思主题的展览,尽管对德语较为熟悉,但场馆的志愿者讲解还是她感到无所适从,欠佳的体验让她回归自身实践,思索在上海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进行多语种讲解的必要性。在“星火”宣讲规模不断扩大、形式日益丰富的势头下,她和外文学院的“星火”队友一起,联合外文学院“星译”翻译队,创新了“多语种”的宣讲服务——使用外语以更贴合外语参观者的心情,在需要处进行简要的中文补充。目前,《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多语种服务正在推进中,现已完成六个语种的讲解稿翻译。

作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疫情期间,许亚云利用专业优势组建了翻译团队,积极协助抗疫;她参与导师龚群虎教授的手语语料库项目,努力搭建起聋人与健听人之间的一道沟通桥梁,研究中她真切地感受到了聋人群体对于“交流”的渴求,思考“星火”能否借助手语,将宣言精神传达给更多不同的听众。

回首自己的“传承红色基因”路,许亚云的感受是:“一开始是‘使命感’。那时候单纯想了解老校长、我们中文系的老系主任除了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还做了些什么。深入了解后,发现他不仅是语言学家,还是教育家,更是革命家,这让我很敬佩。这种‘使命感’就慢慢变成了‘责任感’,我希望自己也能做这样的事情,就像望老为早期革命者提供理论武器一样、我也能给身边的人送去一些精神信念⋯⋯”

关注国家、追寻真理构成了陈望道老校长的生命脉络,也激励着许亚云以他为榜样,砥砺前行,继续在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的生动实践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复旦-5_PDF.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