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国福路51号,这座绿意掩映的洋房,建于民国时期,因为一部《宣言》被永久地刻上了历史印记,这里就是陈望道旧居。
陈望道,1891年出生在一个中农家庭,青年时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后来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首任校长。1920年早春,29岁的陈望道,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翻译《共产党宣言》。
为了尽快完成翻译工作。陈望道回到故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老宅。在简陋的柴屋里,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白天当书桌,晚上当床铺,一盏榛油灯,拿着日译本和英译本的《共产党宣言》,开始翻译。1920年4月,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同年8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这是一部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
1920年8月,封面印有红色马克思半身像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第一种”等字样的,共56页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问世。初版印刷1000册,很快就销售一空;9月又再版1000册,仍供不应求;第二版重印,封面的马克思像改为蓝色。中译本《共产党宣言》,在当时的革命青年和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中译本的《共产党宣言》诞生后不到一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从此开始了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的百年征程。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薪火相传,共产党宣言也有了更多的译本,她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