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近百年历史,以社区为课堂!复旦上医开给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实习课这样上

作者:徐朝阳摄影: 视频: 来源:医学宣传部发布时间:2021-05-16

临床医学生如何成为医生?必须要经历医院实习,其实,社区实习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当临床医学生走进社区,他们将面临全然不同的体验,“修炼”提升预防医学思维和技能。

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就有这样一门预防医学社区实习课程。作为每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该实习旨在培育临床医学生成为具有宽广的人群健康视野的医防结合的临床人才,课程规模之大、历史之长、内容之精在全国医学院校首屈一指,获得师生的高度好评。

一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经历社区实习后这样说道:“如果说三甲医院的实习培养了临床思维,锻炼了操作能力,那么社区实习就是让我们重新反思医学的本质,将我们的目光从‘病’拉回到‘人’。社区工作更强调去关注疾病本身之外的东西,包括居住环境、家庭关系、生活习惯、情绪状态等,从多角度去理解患者,了解他们的诉求。”

“您每天都测血压吗?”“平时和邻居走动多吗?”“最近晚上睡得好不好?”

4月的一个上午,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五年制)2016级本科生范昊、李广润来到独居老人施阿婆的家中,耐心询问关于生活起居的问题。这是他们在预防医学社区实习中进行的第一次家庭访视,看似只是闲话家常,其实他们需要通过谈话,对患者进行细致的健康评估与管理。结束交谈后,两位实习生还为施阿婆整理了家里的小药箱。“检查患者的服药情况是非常必要的。”徐汇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南服务站点的社区医生兼带教老师章慧在一旁解释道,“我就遇到过一个患者同时吃倍他乐克和比索洛尔两种药,导致心率过慢的情况。”

据预防医学与健康教育教研室主任郑频频教授介绍,在复旦上医,每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都要进行四周的社区实习,完成疾控中心参观、家庭健康管理、社区人群健康与疾病预防、社区诊断、人文病历、行为咨询干预技能训练、健康教育讲座等工作。预防医学社区实习课程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傅华教授表示,目前的实习安排设计历经多年实践锤炼,力求能够使实习生体察社会细胞的微观环境,将临床医学知识应用于具有不同健康需求的人群中。

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与带教老师一起进行家庭健康管理  摄影:徐朝阳

以人为本,预防观念与临床技能相结合

在进行预防医学社区实习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们已经从课堂上学习了一定的预防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而且大多有过在三级医院科室实习的经历,但进入社区实习后体会仍与以往大有不同。临床医学(五年制)儿科方向2016级本科生陈惠芬在结束实习后表示:“在这之前,我以为社区医生从事的工作比较轻松简单,但参与其中才发现他们要处理的事务非常繁琐,诊疗时要关注的方面复杂而多元,对医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

带教老师章慧也指出,除了对症下药,社区卫生工作者还要了解社区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管理患者的生活习惯,开展精准化的健康教育,这些都与在专科医院的实习经历有所不同。在社区,带教老师会引导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将诊疗的关注点从一种疾病放大到一个完整的人,再到一个特定的人群。“他们不仅是医者,还要成为倾听者、协调者、健康管理者和倡导者。”章慧说道。

带教老师在对实习生进行工作安排和指导   摄影:徐朝阳

对陈惠芬而言,社区实习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提供了一个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机会,让她对于患者的体验和需求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有一次,她在参与社区门诊时遇到一位上了年纪的患者,拿着从医院开的药过来询问该怎么吃,这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我得更加耐心和细致地对待患者,尤其在如何提高患者健康素养的技能方面继续锤炼自己。”

对于正在经历社区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每天都会学到新的知识,面临新的挑战。临床医学(五年制)2016级本科生罗佳倩第一次走进社区门诊室时,患者拿号取药的流程就吸引了她的注意,“原来患者不是在门诊时拿到药的,他们会先收到一个号码,之后凭号码取药。”章慧随即向她介绍了上海正在实施的“长处方”和“延伸处方”政策,现在很多日常用药可以在合理合规的基础上配送至社区,为患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罗佳倩因此意识到了各级医疗机构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如果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了解哪些药可以通过一级医院配送到社区,就可能省去患者排队买药的麻烦,这也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体现。”

实习生在社区门诊向带教老师学习沟通技巧  摄影:徐朝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范昊在结束第一次家访后感叹。她此前也参与过医学生之间的模拟问诊,但与真正的患者对话中还是遇到了挑战。“面对老人突然表露的悲伤情绪,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纾解,最后在带教老师的帮助下转移了话题,聊起了老人的孙辈,她才变得开心了些。”事后,她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并决定去补充学习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

社区是个小社会,原先存在于书本的概念在这里转化为了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案例。临床医学生们不仅积累了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学习到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社区防治措施,也感受到了社区医生对待患者的爱心与责任心。

陈惠芬在实习时遇到过不少在社区居住多年的老患者,他们经常对医生说:“你就像我的家人一样。”陈惠芬认为这种感情一定是相互的——患者之所以信任医生,是因为医生也给予了患者足够的耐心和关注,“老师们不仅记住了患者的名字和家庭状况,还对患者的生活习惯和病情变化了如指掌。”这些都令她受益匪浅。

百年求索,在新时代深化“为人群服务”

事实上,这门课程的开设正是根植于上医“为人群服务”的办学宗旨,在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一以贯之,薪火相传,并且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改革创新。

早在1927年,颜福庆老校长创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学院前身)时就非常重视预防医学,他亲自组建公共卫生科,并创建吴淞卫生公所,积极开展城市和农村卫生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顾学箕教授秉承恩师“为人群服务”的信念,在原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重建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社区实习。鉴于当时社区教学条件不成熟,学生主要在公共卫生学院各教研室以及临床相关科室进行现场调查实践以提升科研能力。

随着实践和教学基地建设日臻完善,2003年起,预防医学实习开始扎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排学生每年进行约40户家庭的访视工作,深入社区家庭进行家庭健康评估。到2011年,实习范围覆盖到了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时间确定为四周,实习地点覆盖徐汇区斜土、徐家汇、龙华、枫林等四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建立了以强化人群健康管理和提升医学人文素养为导向的体察内化式-全程规范化的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模式。

实习课程多年来紧密对接现实需求,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特别是此次疫情后,疾控中心参观环节还特别增加了疫情防控主题的演练和讲座,包括防护服的穿脱、流行病学调查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内容。

参观疾控中心

反思教学小组讨论

社区健康教育

每年一度的社区带教总结与表彰会议

预防医学社区实习课程开设至今,吸引了多所高校前来参观学习和交流。它与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一起先后荣获“国家高等学校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2017年复旦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从颜福庆老校长创建吴淞卫生公所到如今所建立的包括四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教学基地,近百年间,这项实习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如何培育满足新时代健康需求的临床医学人才,践行和发扬“为人群服务”精神,复旦上医人一直在求索的路上。

制图:实习编辑:边欣月责任编辑:李沁园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