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校区本部超市旁,一座红色顶棚的学生书亭已经伫立了34年。红亭是一个由学生运营的书亭组织,主要开展书刊出售、票务代售等业务。红亭原有三座,分别位于南区、北区和本部。2018年10月29日起,北亭关闭,南亭转型为自助亭,本部超市旁的书亭成为学校最后一座红亭。
2021年4月8日,这最后的红亭拆除。
上海新文艺书局2008年到2018年开在武东路80号复旦北门对面。2013年与书报亭开始合作。双方商定由书店提供图书,卖不掉的书退回书店,这样书亭也没有了后顾之忧。
新文艺书局店长徐小芬回忆,书亭经理每学期一换,每任经理都是非常优秀的管理者,他们热爱图书,工作认真负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书亭面积很小,出样的图书最多200册左右,但同学们工作兢兢业业,每天把书搬进搬出,售缺的书也及时补充,认真学习图书的分类,服务态度也很好。书亭拆除了,她“心里有很多的不舍,希望以后还能有合作机会。”
新闻学院2018级研究生袁超颖自称红亭编外员工。其实她是2015年大一下学期加入红亭的。刚进红亭,经理演示“不能在亭子里吃东西”这条规定:身体坐在亭子里面,但把头和手伸到窗外,在窗外吃完了三明治,又从容地缩回来。然后告诉新员工这就是“不要在亭子里吃东西”的规定。那个场景她记了很久。
读研后学业繁忙,所以她选择当编外员工——不当班也不拿钱,但人还是属于红亭。在压力很大时,会到亭子里去坐一坐,翻一翻承载着老员工记忆的“水本”,看看现在的亭友在上面写了什么。得知亭子停运的消息时,她比较淡定:“肯定会留恋过去的美好,但只要感情还在,其他的都没那么重要。”
管理科学系2016级本科生张宇航2018大三时加入红亭,后来升任副主任。他和很多亭友都把红亭看作一个大家庭。亭友们无论有什么兴趣,都能在红亭团队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只要有想做的事,在亭友群里面问一声,基本上都会有响应的人。约自习、约电影、约骑车,都并非难事。有时遇到了困难,比如一门课没有复习资料,或者学习上的其他难题,在红亭的群里求助,肯定会得到帮助。虽然红亭关闭了,但亭友的友谊并没有一同消失。原来大家聊得很嗨,现在依然聊得很嗨,“亭友之间的友谊没有一同消失,氛围还在。”
大数据学院 2018级本科生“博士”是红亭团支书。他说红亭很有凝聚力,经常举办各类活动,比如中秋节在光草玩狼人杀、国庆去KTV唱歌。有些活动是亭友们自发的,有些则是由团支书负责举办,比如春游、秋游和每年的送老迎新会。他印象最深的是亭子里的“水本”。“水本”是当班工作日志的外号,大家可以在上面随意写。有一次大家凑在一起模仿《武林外传》,在“水本”上写了一部“书亭外传”,给亭友们安排各种角色:山西矿厂的矿主,日本北海道剑客……亭友们热衷于彼此起绰号,当时还不怎么会管理形象的他看起来比较显年纪大,得到了“博士”的绰号。
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奕昕2019年大二时加入书亭。员工在书亭可以免费看新书、新杂志,但规定不能看电脑或者电子设备。每周六或者周天下午她在书亭工作,就可以有完整的一个下午不碰电子产品,用来看书或者写作业。从红亭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一排梧桐树。她当班的学期是秋季学期,就会看到树上金黄的树叶落下来,一个男孩子骑着自行车带着她的女朋友从窗前掠过,落叶在他们身旁飞舞。她值班时常有老员工进来聊天,不知不觉就聊一下午,聊完也很开心。在路上如果下雨了,她就去书亭借一把伞。“书亭是一个万能的地方,相当于一个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