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科技、融合创新!看复旦老师们如何玩转线上课堂

作者:罗思思、金雨丰、张思睿摄影: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1-04-09

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内涵发展,复旦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将本科教育放在核心地位,致力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打造新时代优质本科课程。今天,让我们走进陈文、徐晔、付伟、吕红等老师的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

《全球卫生导论》:拥有全球视野,讲好中国故事

《全球卫生导论》课程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文、钱序两位教授主持开展,聚焦传染病、妇幼保健、老龄化与慢性病等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旨在让学习者了解全球疾病负担、健康决定因素和全球多学科合作的应对策略。

2018年1月,该课程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次推出的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之一,截至目前共开课11次,在线选课人数近2万人。

实际上,早在2016年,这门课便在“中国大学慕课”和“coursera”平台上线。而此前,全球卫生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开设的学校较少。新冠疫情爆发后,这门课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我们希望复旦的师资团队能够通过打造这门线上课程,帮助外校同学了解全球卫生领域。”陈文说。

翻转课堂,激发学习动力

《全球卫生导论》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课前观看慕课视频,自学知识点,实体课上进一步拓展知识,并进行答疑和讨论。在陈文看来,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前接触知识,学生既可以查找资料进行延伸性学习,也可以带着问题到课堂上来,提升师生互动的效果。”陈文说。

没有经验的情况下,老师们边摸索边尝试。他们首先学习慕课的制作经验,经过多次研讨和精心组织,将每堂课的内容浓缩为十五分钟左右的视频。“每个视频我们都撰写了详细的脚本,精确到每个知识点要花多长时间、用什么样的语言来陈述。”陈文说。

而在实体课上,老师们则引入了案例讨论和小组汇报环节,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健康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案例讨论中,学生需要运用实证数据分析健康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2017级预防医学专业的蒲佳璐同学认为,课上讨论丰富充实,老师们会引导话题,最后进行补充和总结,一点也不枯燥。

陈文老师授课中

让中国经验“走出去”

陈文表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长期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立足公共卫生前沿领域,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方法。开展《全球卫生导论》课程,既能让学生从全球视野来学习公共卫生的相关理论方法,又能让中国经验走向国际。

有些海外同学来上这门课,和不同领域的教授进行交流,很好地开阔他们的视野“。上过这门课后,来自非洲的留学生古丽娜表示:“中国改善妇幼健康的经验,是非洲国家特别是我的祖国马拉维,值得学习的。”

“全球卫生是动态发展的,因此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调整。”陈文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疫情相关议题就成为了《全球卫生导论》课程讨论的重要主题。“尽管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还不能下定论,但我们会使用以前类似传染病的研究数据,让讨论的焦点和现实结合起来。”蒲佳璐记得,在学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时,老师还组织同学们观看了流行病的相关电影,帮助学生理解新现传染病是如何从零号病人开始传播。

谈到未来,陈文表示,教师们将考虑学生们的反馈意见,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并结合各个专题的最新进展更新课程,争取覆盖更多专题。“让同学了解全球卫生的最新进展,是我们最重要的授课目标。”陈文说。

《会计学原理》:从校园走向社会,灵活机动、云端共学

在复旦,有这样一门线上课程,因其实用性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在校学生与社会人士学习。它不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财,还能为人们创造转行的可能性,它就是《会计学原理》。

据课程负责人、经济学院副教授徐晔介绍,这门课不仅面向经济学院的学生,还面向每年秋季跨校辅修的同学。随着创新创业板块的开设,全校学生都能够选修这门课。课程内容相对基础,“只要掌握加减乘除运算,就能来学习这门课”。正因如此,每年选修这门课的人数很多。

徐晔老师授课中

提高效率:师生双方都从中受益

“我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感到经常不得不重复劳动,如果一学期要给四个班上《会计学原理》,那么我一周就得重复讲四遍。”徐晔在收到教务处在线课程建设项目申报的通知后,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徐晔运用积累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配套的教材和习题集,筹备起上线前的准备工作。从影棚录制视频,将视频导入慕课平台,再到设置配套习题,最终,《会计学原理》顺利上线,在校内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作为跨校辅修混合式教学改革先驱,《会计学原理》于自2016年底启动建设,于2017年9月首批投入使用。跨校辅修的学生原本需要每周六一早到复旦大学上课,随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推出,同学们只需每两周一次参与线下课程,大大减少了路上来回奔波的时间。

在徐晔的教学安排中,线上课堂侧重于对教材基础内容的讲解,线下课堂则会对视频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升,并与同学互动。她经常会联系时事及日常生活来教授知识,比如教同学们如何结合财务报表来分析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使得原本紧张的课时变得充裕,老师可以自由添加教学内容。此外,线上平台还能为老师提供同学学习情况的详细数据统计,方便又直观。

“线上线下结合的上课形式比较灵活,如果我有时候很忙,就可以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看网课。”经济学院18级本科生吴文涵说。

公共卫生学院19级本科生史高乐在今年秋季学期选修了《会计学原理》,他同样喜欢混合式教学模式带来的灵活性,“能回看线上课程来巩固和复习知识点,非常方便,平时遇到问题会通过超星的群提问,老师都会及时解答。”

资源共享:只要有兴趣有需要,谁都能来学

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让全社会人员能够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这一点在徐晔看来非常有意义。

在线上开课的过程中,她发现选课人群并非主要是学生,还有一定量的社会人员,便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考虑到社会人员的空闲时间有限,对他们的考核要求会相对设置得低一些,初衷是希望鼓励他们能坚持学下去。”

《会计学原理》线上课程

在慕课平台上学习《会计学原理》的人来自不同社会背景,因兴趣或实际需要相聚云端,一同学习会计学知识,徐晔曾在平台上看到有的学生甚至是年纪很大的社会人士。“他们能坚持听完这门课,我很开心,觉得创造了社会价值。”

线上开课后,线上答疑也自然成为徐晔生活的一部分。她通常利用临睡前的一段时间打开平台,看看学生有什么问题,然后进行答疑。

下学期,《会计学原理》将在慕课平台迎来第五次开课。徐晔表示,由于会计政策的多变性,她计划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努力做到实时更新课程内容和配套教材与习题,使得课程资源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药物设计学》:打破局限、校企联合,课堂里有广阔天地

“药物设计中,有一对‘天使’与‘魔鬼’。”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药物设计学》的负责教师付伟,向参与线上学习的同学们举例。

有一种名为波特林神经毒素的蛋白,在低浓度时可以用作降低皱纹的美容针,而在高浓度时却是一种可怕的生化武器。付伟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探究这种毒素的奥秘。

像这样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话题,付伟还精心设计了不少。就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在忙着课程视频录制的相关工作。

小班化讨论: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

“对非科班出身的人来说,课程深入浅出,听得懂,作为上班人员的辅助是非常棒的。”在慕课平台的课程评价页面,一位药物领域从业者这样评价药物设计学。

一位来自复旦的选课同学则认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给他的科研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开拓了自己的眼界。”

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药物设计学”已是第五次开课,共有1979人参与了本轮课程的学习。学员中有复旦的学生,有来自全国各类高校的不同培养层次学生,也有来自多家国内外制药企业的社会学习者。对于付伟来说,要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此,她和教学团队做了大量努力。

《药物设计学》线上课程

面向不同学生群体,付伟开设了小班化课程,通过讨论区的互动解决不同问题。在讨论环节“药物设计名师荟萃”板块,付伟团队邀请过国内药物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也邀请过企业界的相关人士。

而对复旦的同学来说,慕课平台的线上课程则是混合式教学的一个环节。除了线上学习的5章内容外,付伟还为他们准备了拓展学习的板块,并采用电子信息技术贯穿教学过程。

“我们想把复旦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给全国各个院校和机构。”付伟表示,目前只有少数一流高校能开设类似课程,而《药物设计学》课程则由复旦大学药学院首次开设并冠名。

仿真性实验:信息技术辅助,打破线上线下局限

付伟教学团队在国内第一次提出线上虚拟仿真学习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实验。她以课程中的虚拟仿真实验部分为例,展示依托信息技术呈现的新教学方式。

她介绍,药学实验分为干实验和湿实验。不同于在实验室拿着瓶瓶罐罐的湿实验,用计算机辅助药物实验,就是干实验的一种。付伟通过软件,在线向学生展示实时操作,并在PPT上把每一步骤截屏留存。这种线上实验对线下教学形成了有效补充,也能方便学生回看、复习。

“课程首次将药物设计学实验操作引入到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位慕课用户评价。付伟表示,她会根据讨论区的建议,把这门课程做得更加完善,比如每年都会更新视频、图片,通过精美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而对于复旦大学的选课学生,课程在复旦在线教育平台上开设SPOC教改课程,采用“以学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进行分组讨论,利用信息化工具对线上学习进行线下测试,统计学习活动,组织线下多种形式的翻转课堂。这既突破了“干”“湿”分离的限制,也打通了线上线下的界限,做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

校企圆桌会:加强业界交流,融合教学与应用

教学和应用领域的融合,也是这门课程的亮点之一。除了接受企业学员学习外,付伟还把校企联合作为拓展学习视野的重要手段。

在线上,“药物设计名师荟萃”讨论区支持业内人士和学生开展沟通对话;而在线下,对部分感兴趣的复旦学生,付伟引入了“校内-企业圆桌会议”。每次开课,都有经过报名和选拔程序的30-50名学生走进企业实验室,亲自观察药物研发服务器、工作站,观摩软件操作。

通过这种形式,学生熟悉了自己就业后可能走上的岗位、在公司中承担的具体职责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空间。“我们甚至不避讳未来薪酬的问题。”付伟认为,和企业家的互动,能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习兴趣。

《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与时俱进,拥抱技术,探讨热点话题

为什么葡萄能变成酒?转基因植物好不好?在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中,是否存在假疫苗……在《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的课堂上,老师们会与同学共同探讨来自身边的生物技术热点话题,以科学的观点认识和理解生物技术。

据课程负责人、复旦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教授吕红介绍,《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自2013年开课起,探索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所谓“翻转课堂”,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自主学习核心知识点的基础上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酿葡萄酒、课堂辩论、寻找身边的生物技术及解析原理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使同学们在掌握生物学原理的同时,做到活学活用。

吕红老师授课中

与时俱进、面向大众,探讨当下热点话题

2018年9月,《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顺应趋势,上线中国大学MOOC,并被评选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在本校共设七个线下平行班,由吕红、林娟、余垚、刘建平、刘明秋、朱焕章、张荣梅七位老师合作授课,线上的课程资源则面向社会大众开放,凡是对生物技术感兴趣的人都能参与进来。

线上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丰富且系统化:从古老的微生物酿造技术,到现代的基因组编辑技术,从植物转基因技术到动物克隆技术……每位老师因各自研究领域的不同,在授课时会各有侧重。教学团队在课件标题也费了一番心思,例如,《世界上最小的工厂-细胞工厂》、《老鼠怎么会不怕猫-转基因动物介绍》、《我怎么知道你是你-DNA鉴定技术》等等。

吕红在线上课堂教授的内容聚焦美食中的生物技术,通过呈现一幅幅关于葡萄酒的精美图片,她将葡萄酒的历史娓娓道来,接着过渡到课程的重点——葡萄酒酿造原理,在揭示了酿造葡萄酒的“秘密”后,吕红还鼓励同学们在线下可以动手实践。

对当前热点生物技术话题的探讨是课程的重要环节之一,“这门课非常与时俱进,很注重内容的时效性,比如讲到疫苗时会联系当下的新冠肺炎疫苗,讲到基因工程时提及了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18级中文系本科生曲慎捷说。

在以往的教学中,受百姓热议的崔永元转基因事件成为了课堂讨论的素材——转基因作物到底好不好?此外,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发生后,老师们紧跟热点,通过MOOC的讨论区引导同学开展相应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抛出观点和依据,老师们也与大家积极互动。授课老师吕红指出,生物技术与生活紧密相连,时时刻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让大家了解科学,对生物技术有清晰的认知与科学的判断。

“帮爸妈选的这门课,希望能让他们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技术有个了解,以后不至于再被伪科学洗脑。”在慕课平台的课程评价页有着这样一条评价。

“通识课程不等于蜻蜓点水”

回忆起第一次录制微课视频,吕红介绍说,团队中的七位老师齐心协力,一同做了七个微课视频,老师们还将复杂的技术原理进行凝练并加以动画化,将复杂的科学问题转化成易于接收掌握的科学知识。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下,《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教学团队荣获了第二届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微课教学比赛大奖,课程在慕课平台也深受同学们的好评。

截至目前,《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已经是第六次在慕课平台开课,由于生物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每次开课前教学团队都会增加新内容,并附上配套习题。线上课程的作用是教授基础知识点,到了线下课堂,授课老师会围绕知识点进行拓展。

吕红表示,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是希望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体系里构建起生物技术的框架。“通识课程不等于蜻蜓点水,也有别于科普,是用易懂的方式传播专业的知识,使学生拥有清晰的基本概念,就如同盖房子,房子的结构要稳固。”

谈及对于这门课未来教学的设想,吕红表示会与教学团队的其他老师协作,不断更新线上视频,丰富线上课程内容;线上配合课堂教学,做好课堂翻转,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的主体,用科学的观点认识身边的生物技术,对是与非做出科学的判断。

(图源:受访者)

制图:汪洋实习编辑:边欣月责任编辑:李沁园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