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祯严:历史学系历史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获得过多项奖学金,在各级学生组织担任主要骨干。他坚持“自转”“公转”两肩挑,“自立”“立人”两手抓,在学术研究、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等各方面都有优异表现。他的标兵心语是:做学习的主人,把学习作为责任追求乃至生活方式;做学校的主人,融入学校传统和发展大局;做时代的主人,拥抱时代、把握未来。
抓好“自转”:学海泛舟
陆祯严曾两度入选获奖学生优秀典型,总成绩和评优学年成绩排名均为专业前三。他的学习心得是,坚持做好时间规划和任务规划、写短篇读书笔记、与同学结对学习等。他非常重视读书的知识积淀作用:“多读书以练内功是学习的完整内涵。”
他积极接触学术研究。大一时,主动加入任重书院学术训练营项目。大二时,参与校史研究室《郭任远全集》编写整理,从事郭任远著作的搜集整理、誊录校对。在老师指导下,独立编撰约11万字的第一卷《早期文稿 (1918-1940)》。大三至今,他在此前基础上开展郭任远研究,初期成果获任重书院第六届“任行杯”征文大赛学术组暨2020年校庆学生学术报告会一等奖;中期成果《郭任远归国考二题》入选上海市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四校论坛。他说,编写《郭任远全集》的主要收获,在于既使自己搜集、誊录、校对和注释史料等的学术基本功变得更加扎实,也使自身的学术视野更加开阔,同时更为系统地接触了校史。
陆祯严常常围绕一些具体问题写若干习作,“会从课程涉及的相关问题出发,选择比较感兴趣的了解研究情况,尝试找到可以丰富、修正、突破现有研究的角度,逐渐形成自己的兴趣和问题。”
抓好“公转”:校园服务
陆祯严曾任班长、系学生会副主席、学生社团团工委副书记、校学生会主席等职。在班级,他策划系列互助学习项目,举办特色党团活动。在院系,他推动建立“近代中国‘文化三地’”教学实习实践基地,策划“出蓝计划”,践行系科文化。在学校,他参与社团建团、学生会改革等系列设计,组织国庆70周年、校庆115周年主题活动。他参与《复旦大学党史大事记》编撰,协助组建校史馆本科生宣讲志愿者团队。疫情期间,作为主要骨干牵头组织假期线上群组、“鹅旦梦”计划等志愿项目,聚焦不同阶段疫情防控要求和同学成长成才需求,动员同学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服务群体逾4000人次。“我一直认为,读书不能限于‘有字之书’,学习应该成为生活状态乃至价值追求。学生组织作为第二课堂的组成部分,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平台,这是我参与学生工作的初衷。”他说。
陆祯严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四次获评校级社会实践A类、重点和优秀项目。他认为社会实践是难得的学习平台,既能广泛了解国情社情,又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提供绝佳的见习机会。正是在实践中,他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也建立起对民族和文化的立体认知。
平衡学业和工作是不小的挑战,因此他会做好不同阶段的任务规划,列出每学期、每月、每周乃至每天的主要任务,按照任务属性匹配不同长度和频次的时间,有条理地推进。“在平衡好学业和工作的基础上,尽力做到学业、工作1+1>2的有机结合,让学习历史和学生工作互为助益,这也是我获得的最大锻炼。”陆祯严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成长的道路,这一生将努力做到“自转”“公转”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