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人们寄托哀思的清明节时分,位于复旦大学相辉堂东侧的一方草地上,在校领导和烈士后人以及师生代表的见证下,一座纪念为国捐躯的复旦烈士纪念碑揭幕。
79年前,著名史学家姚名达教授牺牲在了抗日战场的第一线,79年后的今天,一座镌刻着烈士姓名和群像的纪念碑在复旦大学校园落成,当年那颗投笔从戎的赤子之心终于重新回到他魂牵梦萦的宁静校园。
在左边的姓名墙上,铭刻着一个显眼的名字:姚名达,他是“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教书育人的复旦教授、捐躯国难的赤子志士,两个纯粹的为人民服务的身份,在他的身上得到了高度统一。姚名达烈士的儿子姚果源先生也应邀参加了落成仪式,姚名达烈士曾经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执教,最终姚名达先生自己也化作一段传奇的史话,刻印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
“我父亲遇到日寇以后,立马决定占领制高点和日本人决一死战。你们知道我父亲殉国前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吗?”仪式结束以后,姚果源来到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历史学系师生中间,向后人讲起那段沉痛而又壮丽的往事“他说:‘有枪的跟我上!’刚喊完这句话,一个日本兵就开枪杀害了我的父亲。”殷红的烈士鲜血泼洒在中华大地,烈士的精神也得以在复旦师生中流传。
“我父亲,1925年7月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拜梁启超为导师,他对史学史、目录学颇有建树,他的代表作《中国目录学史》,这是一部能够站在现代学术的立场,对中国古代的目录及目录学给予全面的、科学性总结的著作”,抛开烈士的身份,姚果源为我们勾勒出一位有担当的学者形象,他不拘泥于象牙塔的学问,更重视一位学者的现实关怀,“他也很重视社会文化,1933年父亲和黄心勉在上海办起了《女子月刊》,拿来做喊醒妇女的播音机。这在当时是不得了的!”
“1937年8月,日本人七七事变之后,我父亲和母亲将他们订婚的戒指寄送给《大公报》捐献出来,并呼吁全国妇女将饰物捐赠给国家,以增加抗战实力,他希望用整个民族的力量给日本帝国主义者以致命的打击”,一场关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打断了姚名达的学术梦,“1942年5月,日本军队发动浙赣会战,战火再次延烧到了江西境内,父亲后来就去了江西的抗日前线,最终在抗日战场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长大成人的姚果源知道了他的父亲是一个怎样伟大的人,在工作之余,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用作父亲资料的收集和父亲精神的传承,他将父亲的精神凝练成两句话:“为文化一意向前创造,为国难不怕流血牺牲”,还完成了《浩气壮山河》、《姚名达文集》这两部重要的著作,这一次他也将详细记录父亲学术和革命活动的图书分别捐赠给了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和档案馆,希望姚名达烈士的精神可以继续在他执教的校园长存。而一封沉甸甸的图集更是儿子对父亲无限的崇敬和爱,姚果源将父亲奋斗、革命的一生按照现代展板的方式进行排布,并在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展出,从中国人民革命博物馆到清华大学校史馆,再到牺牲的战场和故乡,都可以看到姚果源为发扬姚名达精神做出的努力。“今天可以再给展览册添一页了,复旦大学也为父亲树立了纪念碑”,说到这里,姚果源先生欣慰的笑了,“父亲是为了祖国牺牲的,我们新一辈人一定要秉承他们的遗志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