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 赓续百年】复旦上医烈士白桦:爱国好学热血儿,芦苇荡里埋忠骨

作者:邱佩芳、谢跃进摄影: 视频: 来源:上海档案信息网发布时间:2021-04-04


白桦,原名朱权,号持平。男。1920年,出生于浙江诸暨县三都乡朱家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白桦七岁在老家上学,九岁随父母到上海的惠风小学读书,一年后转入上海工部局西区小学学习。

白桦从小就是一个用功读书的孩子,在家庭的熏陶和学校的教育下,每年学习成绩都名列全班第一。由于生长在动荡的年代,从他懂事起在幼小的心灵上,对国家的前途就忧心忡忡。在他的小学成绩单上,老师就给予“爱国好学”的评语。如他在《给东北小朋友的一封信》的作文中写道:“政府只是腐败,内战散布在各地。”在《一件痛心的事》文中,对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邓铁梅的牺牲表示了无限悲痛。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正在锦州的邓铁梅目睹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暴行,他决定拉起队伍,抗日救国,邓铁梅担任总司令。自卫军的口号是:“保乡保民,不当亡国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到1932年6月近10个月时间里,这支抗日武装共进行大小战斗113次,消灭日伪军数以万计,打得敌人惶惶不可终日。邓铁梅领导的抗日义勇军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给日本侵略者以极大威胁。

日军为了消灭这支抗日武装力量,引诱、劝降失败后,调动大批日伪军围剿邓铁梅部队。邓铁梅带部队东征西战,与敌周旋。1934年5月20日傍晚,邓铁梅身患痢疾,到凤城县大营子(今属岫岩县)小蔡家沟张家堡子亲属家养病,被敌侦知。5月29日夜,将邓铁梅逮捕。

在狱中,邓铁梅意志坚强,视死如归。在惨无人道的肉体摧残面前,邓铁梅坚定地表示:“我活着与草木同朽,死了可与古人并存,决不会投降!”恼羞成怒的日军遂于1934年9月28日夜,在狱中将邓铁梅秘密杀害,时年42岁。

邓铁梅的英勇事迹深深地感动了白桦,他认为:“假如中国同胞都像这位爱国志士,中国是始终不会亡国的!”在学校组织参观圣约翰大学后他连续写了十一篇日记,其中写到:“这所大学的地方虽然这样大,可是因为是帝国主义创办的,所以关于反对帝国主义,抗日的话都不能讲……,教员大半是英国人,这是圣约翰大学的缺点。还有一点,就是每个学生都……必须信教,这也是圣约翰大学的不好之处。”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个小学生能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帝国主义政治、文化和武力的侵略,国民政府的腐败,实属不易。

白桦(朱权)就职上海医学院时填写的履历表

白桦勤奋好学,爱好广泛,书法、音乐、绘画,都很感兴趣。他的水彩画曾获得上海少年“儿童画比赛头等奖”。小学毕业后,原打算报考“美专”,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负担不起“美专”的高额学费,只能放弃。父母要他去“正始中学”,进正始中学十分容易,基本上报了名即能入学,而且收费也低。但是,白桦断然拒绝。

因为“正始中学”是杜月笙在三十年代开设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全日制中学。杜月笙发迹后醒悟到自己没有受过教育,决心办这所学校,自任董事长。他从国内外重金礼聘有名教师来学校任教。由当时失意政客陈群当校长。陈群曾任国民政府汉口市市长,在他任内的汉口市警备司令杨虎大杀共产党人,俩人有养(杨)虎成(陈)群的外号。白桦说:“大流氓办的学校,我绝对不去!”

最后,白桦选择了“金科中学”。金科中学是美国耶稣会在上海创办的一所著名的教会中学。他虽然也不愿意,但在父母的劝说下,进入“金科”学习。尽管他学习成绩优秀,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奖学金,但由于他一家七口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人维持,因而一年后只好辍学。由亲戚介绍到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国立上海医学院细菌系当练习生。

入学后,他深深地被学校浓厚学术氛围所吸引了。显微镜下载玻片上的标本到底是什么?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哪些危害?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他把主要精力和兴趣转移到细菌学上。利用空隙时间去旁听医学专业知识和英语课程,平时在显微镜下仔细观看每一张片子,刻苦地钻研业务技术。

凭着他的聪明才智,两年后,他不仅能阅读英文原版的书籍,而且用中、英文写下了有关细菌学、寄生虫以及临床检验方面的笔记数十本之多。他的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在钻研专业知识的同时,总在探索真理的彼岸。于是,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通过这些进步书刊的阅读,使他在迷惘、愤怒中看到了光明,树立了革命的信念,激发了爱国热情,终于也培育了他为民族解放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镌刻着白桦名字的常熟革命烈士英名录

1937年,“八一三”战争在上海爆发。国立上海医学院地处枫林桥是战争的前线。这时正值暑假,有些师生回家度假,有些留在学校。为了抗战救国,上海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市救护委员会,院长颜福庆被推任为主任委员,总负责上海的救护工作。在院长颜福庆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同仇敌忾,积极参加前线救护和伤兵医院工作。

白桦是一个爱国的热血男儿,他立即参加了医疗救护伤员的工作,用自己学到的医疗救护知识随国立上海医学院师生组成的医疗救护队奔赴抗战前线,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上海沦陷后,他清醒地认识到:学到再好的医疗知识,掌握再好技术,也不能救国。在中共地下党的指引下,他离开了学校,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从此走上了革命征途。他给自己起了个名字“白桦”。寓意像白桦树那样树干修直,洁白雅致,在祖国的山地、丘陵、池畔、湖滨栽植,筑起一道美丽的风景林。

第二年,他加入了进步团体“雪影社”,他工作努力深得同志们的信赖,不久被推选为学术部负责人,负责组织读书会,发动社员学习抗战形势和马列主义进步书刊。由于他的出色工作,由“雪影社”推荐,经中国共产党组织审查批准,1939年10月白桦到苏南游击区参加了新四军。白桦是部队的文化兵,使他的书法、绘画、音乐的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他们自编自画自刻自印《战斗报》及时报道前方战况。他们精心收集苏南苏北等地的民歌,编印《民谣》发到连队。他们的这些宣传活动极大的鼓舞了部队的士气,活跃了连队的文化氛围,使战士们获得了生活源泉并滋养了革命感情。由于他的积极工作和机智勇敢,不久就被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了苏、常、太游击区任(阳)石(牌)区区长。

1941年春天,在反日伪军的扫荡中,他为了掩护群众转移,不幸被日寇的机枪扫中了双腿,连膝盖骨也被击碎。当时经部队和群众的救护后撤退到沙家浜的芦苇荡中调养,终因流血过多,医疗条件又差,于1941年7月7日,即抗战四周年纪念日牺牲,年仅21岁。        

缅怀是为了唤醒记忆,纪念是为了缔造未来。致敬英烈、仰望崇高,砥砺前行!

制图:实习编辑:边欣月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