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室为起点 他们开启线下课堂的多种可能

作者:温瑞琪 严艾雯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1-03-25

2020年末,教育部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包括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五大类型。

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内涵发展,学校一贯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将本科教育放在核心地位,致力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打造新时代优质本科课程。从本期始,校刊将以专栏报道呈现这些深受学子好评的“金课”。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走出去”的“入门课”,践行“好学力行”

对于大部分新闻学院的同学来说,《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他们进入新闻传播学的第一课。课程表中,这门课的名字显得平实而严肃,甚至令人望而却步。如何上好这堂新院的“入门课”,成了教学团队关心的问题。

新闻学院历来有“两典一笔”的传统,其中一“典”,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而马新的课堂,不仅通过这些经典著作带领学生“入进门”,还带领学生“走出去”,践行新闻学院“好学力行”的传统。

课前的小组专题报告,是课程负责人、新闻学院教授马凌在课堂中设置的重要环节。每周,她都会为课程小组提供一本书、一个概念或影视作品,请同学们以此为线索、围绕时事热点开展自我学习。

2020级本科生许芦琰在拿到题目时一度感到十分棘手。“但在与小组同学的分工合作、讨论交流中,我们读完了这本书,也将自己的见解融入汇报中,希望能让更多的同学能有所收获。”2020级本科生刘梓涵很喜欢这样的课堂形式:“专题报告能够丰富我们的新闻学视野,让我们深入挖掘马新理论的历史渊源。两者结合,使得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谈到老师的授课风格时,“轻松自然”“娓娓道来”在学生们口中频繁出现。“马克思创办新莱茵报”这一节,让刘梓涵印象深刻:“马老师讲述了马克思在创办新莱茵报时的轶事与艰辛,让我看到了这位伟大人物的鲜活一面。”作为思政教学的一环,“马新这门课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交叉融合”,让许芦琰对马克思其人其思有了更深的感悟。

教室之外,马凌每学期还会组织学生进行两次实地教学:一次前往中共一大会址,一次前往陈望道旧居。和同学们一起重走红色道路、重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发展流变。疫情之下,参访陈望道旧居成为2020年马新秋季班的唯一一次实地教学活动。带着同学们走进这幢雅致的花园住宅,马凌将角色从教师转变成一名普通观众。在出口的电子留言屏上,同学们意外发现马老师两年前来此参观的照片。“虽然她来参观过很多次,可每次都听得很认真。”许芦琰说。

走向社会、不忘初心。在鲜活生动的课堂与实践中,新院学子们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锚点,步入新闻传播学的殿堂。

《当代中国经济》:

专业知识体系与育人元素融会贯通

对于《当代中国经济》这门多专业修读、常超过百人的“大课”而言,如何尽可能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对中国经济体制的演化、经济结构变动过程、经济运行机制及其中国特色等“中国故事”有所理悟,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课程负责人、经济学院教授石磊介绍,满足于一般性的宏观叙事很容易,但他认为,同学们更需要的是掌握经济学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和重要经济制度安排的来龙去脉,养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客观、历史、系统地理解具体问题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和辨析真伪。

在授课过程中,他尽可能兼顾中间层的水平,有意识地将经济学范畴延展到不同学科,将相关学科知识打通,并借助于大量案例举一反三。“以问题为导向,才能把学生引入主动思考之中。”石磊强调。为此,老师让学生自行组队,每人从老师给出的十几个重要问题中选择其一,查阅文献,在完成作业论文基础上分组研讨,再利用8-10个学时向全班汇报和分享研讨成果,由老师和助教点评。“这样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学习和互动交流,增加了每个人的信息量,把本来分散的问题系统化,也有助于激发学习和研究热情。”石磊说。

《当代中国经济》是一门专业课,也是经济类通识课。石磊认为,作为专业课,必须让学生用经济学专业知识体系完整地讲好中国故事;但作为通识课,又不能局限于经济学话语范围,四个“打通”很重要: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发展”为主题,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尽可能打通;以“发展”为主线,将历史与现实打通,把具体问题放在特定历史条件及其变化过程中来观察和分析;以问题为对象,将理论与实践打通,使学生明白理论背后的经验基础和实践背后的理论基础,避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开放、包容的体系,将市场经济的东西方实践及其理论贡献打通,如产权问题、内生交易费用问题、信用制度,等等。

利用四个“打通”立体化解读中国问题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颇受启发。2019级新闻学院本科生范明珠表示,与知识同等重要的,是石老师传递出的同理心、实践性和感受力。她感慨:“当代中国经济不平凡,中国也不会甘于平凡。”

石磊说,实现四个“打通”“要有足够的耐心,看足够多的文献,下足够深的功夫。”对待这门已开设23年的课程,他从未感到轻松。随着经济实践演化、制度变革调整和经济社会结构变动,不断有新问题需要解读,他力求更周全、更科学、更严密地讲好中国发展的故事,内容和案例常讲常新。

未来,这门课将借助华东五校联盟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共享,推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高校同类课程的教学模式转型。课程教材的建设计划今年夏季完成。


复旦-6.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