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灵猫
近日,复旦自然生态科考协会在校园内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灵猫,这个消息得到了广泛关注,快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吧!
自2020年4月起,复旦大学自然生态科考协会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放研究员的支持下,根据校园内水系分布、绿地分布、人类活动等特征,在邯郸校区和江湾校区布设了15台红外相机进行数据采集,对校园野生动物概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累计收集照片、视频七万余份。通过这七万余份数据,科考协会发现,复旦校园内藏着一个结构复杂、物种组成丰富的动物群落——其中包括小灵猫、黄鼬、刺猬等哺乳动物,戴胜、乌鸫、黄黑水鸡、夜鹭、灰喜鹊、珠颈斑鸠、棕背伯劳、白头鹎、山斑鸠、丝光椋鸟等鸟类,此外,还有大量昆虫和两栖爬行动物。
黑水鸡-复旦自然生态科考协会
在众多被红外相机记录到的动物中,最令人惊喜的当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灵猫。在整个数据记录周期中,共记录到6次相关视频及照片。根据体型及斑纹特征,初步推测校园内可能有两只个体活动。
小灵猫--复旦自然生态科考协会
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别名七节狸、笔猫、乌脚狸、香猫,体重2-4千克,体长46-61厘米,体型比家猫略大,嘴部尖,额部狭窄,耳短而圆,眼小而有神,四肢细短,广布于东南亚与南亚地区,是我国灵猫大家族中相对常见的一员。
小灵猫面部特征记录-复旦校园科学家红外相机
可能小灵猫在上海乃至整个中国东南部城市区域的数量极少,但有确切证据表明小灵猫能够适应城市夹缝中的生存。此前,广东深圳的红树林生态公园就有过红外相机记录到小灵猫的消息。本次小灵猫在上海市区的发现是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这证明这个被记录在《上海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动物,并没有在长三角区域彻底消失,这也让人们恢复了一些对于城市生物多样性长久维持的信心。
假如我们在校园碰到野生动物
“希望本次小灵猫的出现能够引起更多复旦师生对城市野生动物的关注与保护,但不要特意去寻找且惊扰,保持距离才是对野生动物的关爱。”生命科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王放说。
那么,当同学们在校园里偶遇这些“精灵”时,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整理了几点建议:
1.校园内遇到野生动物,放松心态,大概率不会有冲突;
2.不要特意寻找,让其更好地在校园生活
3.拒绝喂食,直接或间接喂食都不合适
黄鼬捕食鱼类,带回窝喂给幼崽
在木棍上休息的黄鼬幼崽-复旦自然生态科考协会
在木棍上休息的黄鼬幼崽-复旦自然生态科考协会
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小灵猫这种胆小羞怯的动物会主动伤人。如果遇到小灵猫或其他野生动物,请与之保持距离,不要上前追踪,以免造成惊扰。留下足够的空间,既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也有助于野生动物在校园内更好地生活。
夜鹭在江湾吃鱼-复旦自然生态科考协会
投喂野生动物往往是出于善意,但这样的善意却很有可能带来伤害。投喂会使野生动物丧失独立生存的能力。无论是画面之中的貉,还是大雁、绿头鸭等,如果在幼年期持续接受人为投喂,就会变得依赖喂养,甚至可能无法在自然环境中生存。此外,投喂会让野生动物暴露在疾病风险中。动物极易通过人类的双手染上疾病。我们手上的各种细菌、病毒,甚至驱蚊水、沐浴露等,都可能导致它们产生不良反应。
棕背伯劳-徐乐晴
如何更好保护这些动物
“当然,在这个阶段需要非常谨慎,因为3月份是小灵猫的繁殖期,而且这种动物可能还没有完全适应城市环境,对人非常敏感,前期还是应当主要通过红外触发相机这类间接观测设备进行观测。”王放介绍。
校园内发现野生动物,证明了野生动物对于急剧变化的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说明了复旦江湾校园拥有野生动物所需要的生境。而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人和动物如何在城市环境中共存。许多后续工作需要复旦师生参与其中,一起来保护复旦校园的生态与生物多样性。
布设红外相机
目前,自然生态科考协会正在和王放研究团队合作,开展更全面的小灵猫补充调查,扩大红外相机的布设范围,在更大的区域内展开调查,对小灵猫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食物来源等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在得到充分的数据支持后,科学地划定保护小区,开展一系列保护举措。
校园调查只是复旦参与城市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的一部分。同学们走出校园,正在杨浦滨江等全市几十个地方进行城市生态学研究。研究所得的数据和结论,将直接服务于上海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为上海贡献一份复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