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复旦学霸们的梦想是……

作者:项天鸽、刘岍琳、赵茜、汪晓芸摄影: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1-02-24

日前,2020年复旦大学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标兵和优秀学生集体标兵出炉!

他们之中,有人奋战在科研一线,有人行走在社会实践的路上,有人投身医学事业为人群服务……这个社会究竟需要什么?学霸们亮出了自己的梦想。

陈新元:我越来越会想,这个社会需要什么?

大一分流阶段,陈新元以全自然科学试验班排名第一的绩点进入了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此后,他没有拘泥于本专业,而是主动选修数学、计算机、大数据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自学了临床医学的相关课程,在他看来,这些尝试都让他对未来种种可能的去路有了更具象的理解,也帮助他在其中做出更适宜自己的选择。

大二,陈新元听了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宣讲,基于先前多学科的学习经验,他发觉,这可能是自己兴趣所在。至此,在通往目标的路上,“科研”成为了陈新元深入探索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方式。

分流进入生物科学后,陈新元马上加入生科院石乐明老师实验室,研究的课题横跨生物科学、生物信息学和临床医学。对很多本科生来说,“科研”是艰深的,但陈新元坦言,当真的着手去做时,却发觉科研的门槛并没有那么高。“例如,在‘细胞生物学’的课上,我们可能是宽泛地学习某个大领域,但科研是系统性地深入学习某个方向,所以当确定了钻研的领域,就可以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踏实完成手头的每一个任务开始……”

陈新元正是这么做的。

大二,刚入实验室阶段,他跟着学长学姐看文献、做数据模拟,熟悉了方向之后,他开始自己立项、做课题,他的课题“Illumina 850K甲基化芯片质量控制和分析流程优化”完成了曦源项目的结项,其成果还以海报形式展示在2019年第15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上作了展示,得到了与会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

陈新元坦言,科研要趁早,尽早将自己投入到这一环境中去学习、去完善。在实验中,陈新元意识到自己所做的研究、所学的知识是可以真正运用于临床,去帮助患者治愈疾病、延长生命。通过对病人基因组数据的挖掘,不但可以帮助治疗疾病,辅助临床用药,甚至可以来评估患病风险,预测患者预后。这一价值转化更坚定了他转向临床医学的信念。

除了校内的科研,陈新元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从社区到医院,这些经历更丰富了他对于“临床医学”的理解。在临终关怀志愿者活动中,他和同学们为重度肝硬化的老人筹办了一个简单却温馨的生日会,出乎意料的是,在几周后的重访时,他被告知老人的病情竟奇迹般地好转了。在系列志愿活动中,他渐渐懂得“医学有很多不确定性,甚至有些纯科学的线性思维难以解释的现象”,特别面临这类老年病、癌症、肿瘤的患者时,他意识到沟通和关怀的重要性。

这些经验让陈新元的眼光从医学本身放宽到了整个社会,“有好的医术固然重要,但提高改进整个社会的医疗意识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拿到协和医学院“4+4”医学改革试验班的offer后,他也联系相关导师,希望除临床知识外,能搜集农村地区临终关怀的例子进行定量、定性的社会学研究。

对于未来,陈新元的想法是开放式的,回顾在复旦的四年,他欣喜于自己具备了一份愈发浓厚的家国情怀,“我越来越会想,‘这个社会需要什么’?”他相信,经历的东西会逐渐转化成目标的一部分,他愿意把未来交给时间,享受求知的过程,且行且思索。

魏一鸣:梦想是让精神病患者得到平价且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进入复旦前,魏一鸣本没有明确的目标,曾一度在高考综合评价面试时把经济类专业填在靠前位置,进入自然科学实验班后,他逐渐被数学学科的魅力深深吸引。

“很多漂亮的定理和方法并没有讲清楚细节和证明,并不能满足我的好奇心。”经过一年的努力与坚持,他顺利转入数学科学学院。

在数学专业学习中,一门又一门艰深的的专业课程占据了生活的绝大多数时间,他耐住性子,探索琢磨,不断提高钻研和思考能力,课上课下与老师、同学讨论,完善和巩固知识体系,参加苏步青讨论班,不断地在老师同学们的质疑和提问中,学习如何把概念和逻辑以精准、清晰、直观的方式表述出来。

经过四年的摸索与积累,他以3.90的绩点名列专业第一。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魏一鸣接触到人工智能这一前沿领域,这对他产生了新的吸引力。

在二专的一门课程上,他看到了类脑智能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的讲座视频,拥有数学科班背景的冯建峰致力于将数学方法应用于神经科学的研究,从对大脑的研究结果中获得灵感,启发新一代的智能理论和技术,这给魏一鸣带来了极大的触动。

“理解大脑是这个时代最困难、也最有趣的科学问题之一,计算模型能够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视角上,更好地看清大脑的全貌。”在魏一鸣看来,对大脑工作机制的理解很可能是未来智能技术的基石,之后,他选择了数据科学作为第二专业,以进一步开拓自己的眼界。

在冯建峰老师、马宁宁博士后和谢超学长的指导下,魏一鸣开始着手课题研究。他大量阅读文献、摸索研究路径、确定研究课题、开展数据分析,进行了《刺激驱动动作及预期驱动动作的神经机制差异:基于HCP脑磁图数据研究》,每一周或两周主动与指导老师汇报。目前,该课题已经给出了主要分析手段和结果,正在对行为学的结果进行最后的分析延伸。

魏一鸣坦言,科研并非一帆风顺,他最大的收获是接受了研究中出现失败是一种常态,也学会了摆正心态不断面对挑战。“我喜欢做研究的节奏,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大量地了解已有的工作,清晰地定义问题并尝试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质疑自己、不断地修正。”

在潜心科研的同时,他还积极服务基层社会,践行青年责任。“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一些小小的贡献。”魏一鸣说。

考入复旦后,他担任院系青志部部长,同时作为思源五期的学员,参与了三年的暑期实践,和复旦有志青年们一同走过了中外的乡镇和城市。除了坚持参加志愿服务,他最希望的还是修炼好本领,做一些具有突破性、能够应用并且服务于大众的研究。“我选择做的大脑的计算模型就是这样一个探索,它对精神疾病治疗的有指导与应用意义。它与分子层面的研究相互补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机制。”

面对未来,魏一鸣这样描述自己的梦想:有一天,研究人员能够帮助治疗一类或几类精神疾病,让精神病患者得到平价且有效的治疗方案,让千千万万人从中受益。“要实现这样的愿景仍有很远的路要走,这将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温雅: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跨界甚至全面的人才”

温雅对航空航天系(下文简称:航系)的选择源于一个小意外,与其说是她选择了航系,倒不如说是航系选择了她。

“当时的高考志愿中没有航系,是综合评价面试被调剂的结果,这应该算是目前为止人生中出现过的最大波折。”温雅说,但她没有被挫败感所打败,反而很快就发现了这门学科的魅力。

在温雅看来,“航系的专业课非常硬核”,每一节课都需要跟上老师的思路,一旦有一刻慢了,以后就要花更大的努力、更多的时间去追赶。从大二开始,平时的作业、练习就要花费大量时间,“经常一天下来,思路、解题过程已经写了满满一本草稿本,却只做了四五个题目”。

不过这些课程“认真学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在她眼里,对一个复杂的综合问题进行要义分解的过程,就如自己从锯木头开始做一个八音盒,推导中严密的数学逻辑、各种有意思的思路与技巧,都像是音符,会在她的指导下奏响美妙的音乐,让她与前面无数伟人的思维连通并对碰出火花,得到一个让她连连惊叹的漂亮结果。

所以,她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在“冥冥之中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大学期间,她以3.86的绩点一直保持系内第一名,这种热爱与努力也被老师们看在眼里。

大一曾教过她数学分析课程的谢锡麟老师给了她更多机会去学习更高阶更专业的知识,教导她通过推导学术论文中的公式来锻炼数学思维和理论推导的能力;偏向力学专业子项目的导师唐国安老师也给了她与同学们进行了多轴运动机构逆运动学解算与实践,给了他们参与建设“扰动环境下自动追踪系统”这一开放性的实验平台的机会。目前项目正在初步阶段,她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段经历找到科研的感觉,为以后的毕业论文以及研究生工作做准备。

在同学们的眼里,温雅不仅会耐心解决他们在学习上的问题,还会帮他们送东西、搬行李,在她的书包里,也始终装着自己和同学可能需要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

在参与萤火老年人手机互联网教学、五角场街道社区老年人普法活动等帮助老年群体的志愿活动中,她发现,很多子女、亲人在老年人的关心和陪伴上是缺位的,由此,她开始不断反思自己作为子女对亲人的态度与言行,也希望能尽力帮助更多老人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为老人服务的同时,她还是小豆豆历史趣味课堂的长期志愿者,主要面对6~12岁的流动儿童以及当地困难家庭的子女,给他们担任讲师或助教。

不管是帮助同学,给老年人进行手机教学还是在小豆豆课堂,都让温雅以不同的身份帮助了他人,获得了公众演说、制作ppt和视频剪辑等多种能力,同时还在同学中获得了“小温搜题”“百宝箱”“小太阳”等一系列可爱的称呼。

未来,温雅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跨界甚至全面的人才”,就像她很喜欢的《生活大爆炸》中的Sheldon Cooper一样,各种热知识冷知识都精通,她希望自己不要被人为划分的专业框架所限制,而是在感兴趣的领域深入了解,用不同的视角去思考原有的问题,让自己每天都开开心心地、精力充沛地、充满希望地去迎接新的挑战 。

员司雨:自立自强,希望为国家数据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绩点是进入更优秀平台的敲门砖,但高绩点绝不是大学生活所追求的全部……”员司雨说。

考入复旦以后,她始终保持专业前10%的高绩点,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本科生自立自强逆境成才单项奖学金,与此同时,她还从事家教等兼职工作,减轻家庭负担,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曾任复旦大学学生会学术部副部、学生常任代表委员会委员、大数据学院团学联新媒体部门干事。

谈及学业与工作的平衡,员司雨坦言,兼职工作和学习并不是冲突的,反而更像是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一方面,无论是学生工作还是勤工俭学,在统筹过程中都能使时间规划更加具有条理性,这对培养学习的规划安排能力十分有益。另一方面,作为大数据学院的学生,她通过计算机技能辅助工作,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到“学以致用”,以自强不息、勤学拼搏的态度应用于每一个目标。

在校期间,她加入了复旦大学远征志愿者社团,在腿伤不断复发的情况下仍坚持在周末闲暇之时看望敬老院老人、残障人士,参与爱心义卖等活动,曾获得远征社团优秀志愿者称号、上海市阅读马拉松优秀志愿者称号等。疫情期间,她主动参加“青春战疫”志愿服务活动,为抗击疫情一线工作人员的子女辅导功课,希望“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正是学校和社会的帮助,让我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温暖与关怀,因而更加积极向上、勤奋努力。被他人帮助过的我,也希望将得到的温暖传递给像我一样的贫寒学子。”员司雨说。

在暑假期间,她多次自愿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返回母校宣讲,帮助并鼓励与她一样的学弟学妹们。同时,她前往河南息县支教,作为负责人带领小组开展并完成社会实践项目《访农村小学,悟教育变化——以杨棚小学为例看近十年内农村基础教育的变化及其内在原因》,见证贫困县教育十年来的变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的改变做出贡献。

分流进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后,她加入了阳德青导师的课题组,对知识图谱进行系统的学习,掌握关系抽取、推荐系统和常识问答等领域的经典和前沿算法。在学习过程中,员司雨对知识图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确定为日后研究的方向。由此,她在大三下半学期加入复旦大学知识工场实验室,参与 CN-Probase 中文概念图谱补全工作,并在 2021 年 1 月投稿计算机领域顶级会议 ACL2021。

目前,她已入选“卓博计划”, 将继续在复旦攻读博士学位。国内数据科学的学科发展眼下仍处于起步阶段,员司雨希望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能进一步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在时代的背景下为国家数据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手绘:朱凌皓)

制图:实习编辑:边欣月责任编辑:李沁园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