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取得了抗击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胜利,学校也取得双胜利,为学校发展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在这一年里,复旦大学的科技工作取得了不少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对科技工作的要求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目标定位。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学习,领会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进一步好好总结学校“十三五”科技工作的情况,研究国内外的科技工作的形势、我们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突破的方向。对“十四五”时期学校的科技工作提出更有针对性、更明确的总体安排和目标要求。
我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十三五”时期复旦大学的科技工作怎么看;二是对照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们还有什么样的差距和可能突破的方面;三是对学校“十四五”科技工作的初步考虑,提出一些我的思考。
一、关于“十三五”时期复旦大学科技工作的看法
“十三五”期间复旦大学科技工作上了新的台阶,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进展,这是有共识的。概括来说,我们真正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面向的要求。
在面向科技前沿方面,学校全面发挥已有优势,全面支持前沿科技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近几年来,学校的科技成果在《细胞》《自然》和《科学》等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总量有明显的提升,有些成果还成为了这些杂志的年度亮点。当然,这些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之后,其学术价值学校还要做进一步的评估。
在面向经济主战场方面,我们克服学科的限制,积极努力地开展相关的开拓性工作。进一步加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布局,建立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地方研究院。加强了与企业联合实验室的建设,特别是进一步扩大了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加强了在国防军工重大工程,以及特殊领域的科技成果的应用取得了成效,我们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工作链条,有效地实现专利成果等向产业的转化应用。
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复旦大学抓住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机遇。部署了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的建设,围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的目标要求,打造学校的科技高地。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要求,在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部署了三个重点领域,在重大科学和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开展科学技术研究,这三个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以及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的交叉领域。启动了“一计划两中心”,即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微纳电子与量子国际创新中心、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后续我们将根据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的规划扩大对三大领域的部署和建设。
在医科科研以及医教研结合方面,学校突破了新建医科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困境,实现了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等一系列的布局,与上海市共建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等新的科技创新举措,为进一步拓展医科和医工结合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学校内部,我们积极地布局实体科研机构,通过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打造科技领域的新增长极,特别突出的是在工程领域,我们在计算机、大数据、通信等领域引进了一批领军人才,建立了一批实验室和一些科研团队,为“十四五”时期开展工程领域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的有效发挥,启动了“从0出发”的双一流计划项目。全面调研了基础研究,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状况,为“十四五”发展提供了基础。
2020年学校的全口径科技经费已经超过45个亿,到校经费达到了31亿。这是非常快速的增长,也是双一流建设的成效,大家要珍惜这样的机会。接下来要抓住机会,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卡脖子问题。希望有更多的新思想、新发现、新技术发明,能够在“十四五”时期出现。
二、复旦大学科技工作的优势、不足与发展机遇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努力,复旦大学的科技工作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最主要归结于全校认真落实学校党代会的要求,积极主动担当国家使命、服务国家战略的要求,以及新时代的新要求,抓住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机遇,抓住了国家对全国科技工作的调整,抓住了区域经济发展对科技需求的转变,抓住了社会对科技工作的整体期待。
经过大家的努力,学校的科技工作格局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学校已经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的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学校对总书记提出的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动作、出台重大举措,推出了公共卫生学科群行动计划,建设了重大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的研究平台。建设了一系列的实体运行科研机构,为学科交叉融合的重大研究领域和育人平台提供了攀登科学高峰的高原。建设了一批地方研究院,为成果转化以及服务地方经济打造了新平台。学校深入全面布局基础研究,为“十四五”发力奠定了基础。复旦大学已具有科技实力雄厚、综合水平高的优势,形成合力的机制已经建立,积极向上的局面已经形成。
对照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学校需要认真考虑我们的不足以及我们的短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上海科创中心是党中央率先在全国布局的科技创新的先手棋,也是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起步。从上海看全国、看全球,建设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对复旦的“十四五”规划有着重要影响。我个人预测,在2035年前,上海的五大中心,将逐步转变到以科技创新中心为核心,以科技创新驱动为纲,纲举目张,科创中心牵动其他中心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的目标,不仅仅是上海科技发挥辐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要把科技创新驱动的作用辐射全球。实质上,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学术思想、新科学发现、新技术发明是一个方面,对经济、社会、金融、产业、贸易等,要起到引领作用,这是科技创新驱动重要的另一面。
复旦大学既要考虑在新学术思想、新科学发现、新技术发明方面作出更大的作用,更要考虑科技成果如何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形成驱动经济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从这一点上,我们存在若干方面的不足。学校的国际重大科学计划还需要长期坚持,形成重大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还没有争取到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机会;仍要努力把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变成工业产业技术,医疗技术全球推广也仍需深入和扩大。复旦的医科,本来是科技成果转化为健康医疗能力的重要的体制性安排,但是医教研融合一体形成合力并没有出现。复旦大学的工科整体实力薄弱,而新工科形势发展喜人,但要形成科技创新驱动的策源仍有很大距离。复旦大学的基础研究,尤其是在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研究成果成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驱动力,仍没有整体显现。尤其是在观念上,复旦大学仍然没有完全站在一流大学奉献一流学术成果、一流育人成效、一流社会贡献的高度去考虑发展、去考虑我们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没有展现做出广泛认可的对人类文明进步有重大贡献的科研成果这样的胸怀和魄力,对国际公认的科技领域的诺贝尔奖等科技成果的追求,没有真正见之于行动。
三、复旦大学“十四五”科技规划的一些基本考虑
“十四五”期间学校科技要敢于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率先实现“科技全面一流水平”,成为学校全面推进原始创新,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主力!要抓好下面几个方面,概括为“一大六重”:一大指的是一个大格局,六重指的是:重大科技工作安排、重大研究领域、重大成果、重大团队和人才队伍、重大机制创新。
在大格局方面,学校还需全面深入研究,对标全球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国家发展最重要需求,提出新格局的建设方案。
在重大科技工作安排的部署方面,要统筹安排好基础研究、转化平台、服务地方科技创新和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防军工重大工程等。要改变复旦大学科技的形象:复旦大学不只是理科院系和基础研究强,还要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在重大应用和工程应用方面,显示出强大的科技驱动发展的支撑作用。
在重大领域方面,我们要进一步突出在信息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和信息生命交叉领域的初步优势,在集成电路、微纳电子与量子、人类表型组和生物医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和人工智能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全面集聚力量与成果。学校应该要进一步布局重点领域的创新,包括在信息通信、新医技、新能源、新材料、新器件、新装备。在“从0出发”方面,要加强全面部署,实现全校原创科技工作的新水平。要加强有组织有链条的科技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要鼓励“从0到1”的科技创新机制的建设。要抓住基础研究最重要的命题,强化在基础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理论、方法、架构的研究。
在重大成果方面,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观念。要破除唯奖项、唯论文。要强调奖项成果和论文成果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创新策源功能。学校要出台举措,实现奖项成果和论文成果转化成核心技术的机制和平台。重大成果要在获得广泛认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
在重大团队和人才队伍的培养方面,我们要破除传统的机制的限制,支持科研团队和科技领军人物,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团队。要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善于攻关的领军人物、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的青年科学家。要从博士生培养开始,乃至从本科生培养开始,瞄准培养复旦的诺奖获得者。
在重大机制创新方面,我们要着力改革,尤其是深化评价机制改革。
下一步的具体工作,首先要对接国家的发展战略,要重点抓好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大力推进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建设,强化在重点领域的重大科学创新和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一定要抓好科技项目承担能力建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做好对接国家2035重大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我们学校在这方面有前期的队伍的建设、人才的储备和研究工作的基础,只要组织好,一定能够服务好国家的发展战略。我们还要做好第1批重点专项的衔接工作,抓紧各项申报工作;还要关注上海市对“十四五”科技工作的布局,尤其是对基础研究工作的布局。在学校内部,要进一步加强原创性工作的布置,加强“从0到1”项目的引导,加强学科的重大科学平台的建设,加强学科以及综合创新的组织工作。
同志们、老师们,学校的科技工作要依靠大家,你们是科技的主力军,是创新的力量,学校的管理团队要立足于服务你们。我本人以及相关部门、相关校领导,如果在这方面没有做到达到你们的要求,请各位及时提出批评指正。我在这里也对相关的部门以及院系和实体科研机构、医院的党政领导提出明确的要求:服务和支持学校的科技工作,是落实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部门、任何干部,任何行政管理人员,不仅在观念上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还要在行动上积极主动,提供服务和承担责任。不重视科技工作,不努力服务科技工作,不服务师生的科技工作的要求都是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二级单位党政领导要把抓科技工作作为一项发展的核心任务来抓,学校将出台相关政策和举措来衡量二级单位以及党政领导抓科技工作的成效。对于在抓科技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比如不重视实验室安全、不重视师生和科技工作安全的等等,我们也要根据现有的政策,进行处理教育以及相关的惩罚。
“十四五”规划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科技工作的开展等不及规划的落地,正在迅猛发展。我们应认清新时代的形势发展,在新的站位,落实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新要求,争取复旦大学对国家科技创新驱动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