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一部讲述对口扶贫的电视剧《山海情》火了。剧中,坚信读书有用、一心一意为孩子的乡村教师白崇礼“白老师”,以其育人热情、奉献精神令无数观众泪目。现实中,支援西海固的“白老师”真的不少。
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22年来,共有247名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员支教西海固,去时带着热情和信念,走时留下希望的种子,谱写了动人的青春之歌。
复旦第二届研支团成员董骁(前中)在宁夏西吉新营中学与同学们合影。复旦大学供图
《山海情》的故事发生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俗称西海固。这里曾是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西海固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如今,西海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人类减贫进程中的奇迹。
这个变化离不开教育。
王民中学,固原市西吉县条件最差的乡村中学之一,获得“联合国消除贫困奖”的复旦第三届研支团成员李佳美曾在此支教。
那年开学,李佳美倡导召开家长会。会上,她跟家长讲起王民中学的优势,讲娃娃们上学的意义。虽是大道理,但她讲得动人,大家听得进去。她提出要把学校建成“三心学校”——教师用心、家长放心、孩子开心。
“有研究生老师在,我们一定要把孩子送到王民来。”会后,有家长说道。
王萍,复旦第九届研支团成员倪丹成、王子文的学生,毕业于西吉县将台中学。
“我上初中时就有复旦的研究生老师教我,我如饥似渴地跟他们学习新知。”王萍说。
考出大山的王萍,从宁夏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毅然报名“特岗教师”项目。2018年,她顺利回乡,被分配到王民中学任教。从此,她和“复旦研究生老师”由师生变成了同事。
2020年,复旦第二十一届研支团成员在王民中学的多媒体教室上直播课。复旦大学供图
更多故事是接力书写的。2017年,复旦研支团成员李炼烁接下王民中学初一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村里娃几乎没学过英语,她从最基础的字母、音标开始讲起,培养出孩子对于英语的兴趣。次年,左宗正接过李炼烁的班级,经常陪着学生背单词、做阅读到晚自习结束。再一年,杨宇禄又接过这些学生,交到他手上的还有一本名册,密密麻麻写着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适用的教学方法……
2020年中考,三届支教队员教出的学生,英语平均分超过西吉县平均分,多人接近满分。
作为最早响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组建研究生支教团号召的高校之一,复旦学子从1999年起赴西海固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如今,在西吉县的乡镇中学,仍活跃着复旦研支团成员的身影。
累计教授2万余名学生、接近20万课时……这是他们22年里交出的成绩单。除了帮助提升课堂效率,学生会、足球队、国旗护卫队、合唱团、文学社等学生社团也都在受援校中开展,乡村学生有了更多全面发展的机会。
王民中学档案馆收藏着一张桌子,上面有所有在王民中学支教过的复旦学生签名。复旦大学供图
山海相牵,打开广阔天地。2014年至今,“复旦研支团西部学子游学励志”活动已举办6届,共邀请142名西部地区学生到上海参加访学活动。
此外,复旦研支团还依托复旦大学平台,广集社会资源,支援支教地发展。22年间,他们累计募集爱心物资及基建援助金1000余万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地区教学物资的缺乏;他们牵头设立奖助学金,平均每年有近200人次受到资助,以激励孩子通过读书实现梦想。
像雨水滴入干涸的土壤,扶贫扶志、支援西部的情怀也根植进更多复旦青年学子心里。“对我们来说,‘山海情’不会有‘剧终’的时候,我们还将在祖国大地上写下值得铭记的青春印记。”这是复旦研支团成员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