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共产党宣言》一座小楼,牵动百年前志士的热忱,浸润后来者的初心

《解放日报》:追望大道,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作者:彭德倩摄影: 视频: 来源:《解放日报》2021年1月20日发布时间:2021-01-21

101年前,陈望道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近2万字,薄薄一册,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101年后的今天,杨浦区国福路51号,一座“凸”字形独立小楼,二、三层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于1956年—1977年在校工作期间的寓所。2018年5月,这里修缮成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并常设“宣言中译信仰之源”主题教育展。

在上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见证时代风云,建党百年,它一头牵动着百年前青年志士为救国上下求索的热忱,一头浸润着百年来一代代后来者的逐梦初心。

进步知识分子争相阅读

在陈望道之子陈振新的记忆中,父亲是个沉默少语的人,从不向人提起往事,被问得紧了,他也只做简单回答。

所以,下面这段不长的表述,对他而言,已是禁不住直抒胸臆——

“当年为何接受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任务?”陈望道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曾被欧美学术访问团代表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当时在我们的国家,所有人都在寻找社会发展的方向,探求未来到底该走向何方。各种思潮、各种主义很多,而我,始终相信共产主义。”陈望道一口气作答。

为了专心致志翻译好《共产党宣言》,1920年早春,陈望道在一间条件异常艰苦的小柴屋里,夜以继日地钻研书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中文版本的字词语句,较平常翻译多花了五倍时间和精力,力求贴切、精准、生动。虽对照日文译本作为参考,但翻译工作从未“亦步亦趋”。例如,日版中有“绅士”和“平民”概念,他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理解,翻译成“有产者”和“无产者”。

经过两个多月的呕心沥血,近2万字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终于译成。1920年8月,一本封面印有红底马克思肖像、上端印着“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正式出版,一经问世,立刻引起强烈反响,进步知识分子竞相购买、争相阅读。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意义非凡:它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准备。《共产党宣言》帮助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者明确了关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共产党、建立共产党为了什么、怎样建立共产党等一系列问题,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路与框架,对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起到了重要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作用。此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纲领,亦与《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精神一脉相承。

“让更多人品读信仰之源”

“大概是小学五年级,我借来姐姐的初中历史课本阅读,在阅读《中国近现代史》中一章的时候,被一本叫《太白》的期刊和一个叫陈望道的名字所吸引,便去查阅资料,才了解他因信仰马克思主义而更名为‘望道’,意为追望大道,是复旦大学老校长,29岁便翻译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

对于馆内党员志愿服务队首批队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生李亚男来说,认识望老与马克思主义,始自于幼年时的一次阅读。这段启蒙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令他在终于来到复旦求学后,迫不及待走进陈望道旧居。如今,他凭借超过百次的纪录,成为队里宣讲服务最多的人,在学习与讲解中越发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走进《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宣言大厅、宣言版本厅、又新印刷所、望道书房……移步拾级,一件件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展品,无声讲述着时代的担当。

“如何使得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需要理论教育,需要思想教育,还需要一种生动的场景,让理论教育、思想教育同生动的、有穿透力的场景结合起来,真正入脑入心、直击心灵。”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说。

2018年,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周年,复旦筹划修缮老校长的旧居,将其辟建成为一个既承载着深刻内涵,又温馨、亲切的场所。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怎么修缮、怎么展陈,给予了很多具体指导。2018年5月,展示馆正式对外开放,社会反响热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我们将展示馆定位为‘信仰之源’,将其打造为真理传播的阵地,追溯信仰力量的场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焦扬期待,在这样一个特殊教育场景中,更多人品读信仰之源,回望初心、不忘初心。

纪明岑来自法学院刑法学专业,第一次实地走进望道旧居,小伙子总有一种与老校长穿越时空开展对话交流的强烈感受,尤其当他走到旧居二楼的藏书室展厅,看到望老伏案写字的塑像时,百年传承的红色基因、首译《共产党宣言》的真理之甘以及以陈望道先生为代表的建党先辈们所经历的峥嵘岁月,瞬间涌上心头。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纪明岑、李亚男所在的“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与《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相伴而生。队名中的“星火”一词取意自“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目前在岗队员共29名,包括学生和青年教师,专业覆盖文、社、理、工、医各个学科,平均年龄29岁。

去年六月的一天,这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团队,沸腾了。

原来,他们此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参加展示馆志愿讲解服务的经历和体会,表达“90后”“00后”青年学子的信心与决心。那天,青年们收到了来自总书记的回信,信中勉励他们继续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并对全国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提出殷切期望。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信中这8个字在青年们心中激荡,让他们更明晰前行的方向,坚定脚下的道路——成为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党员志愿服务队队长钱威丞至今记得,一次他带领新闻学院本科生入党积极分子参观,讲解结束后的讨论中,一位本科学弟举起手来,说他要入党,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被马克思主义说服了”。“接下来一年里,这位学弟坚持整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论著和文献,与自己分享了9.35个G的电子版本学习材料,分类清晰、目录齐整。”小钱说,“学弟当时坚定的眼神,让我内心震撼,同时也很自豪。”

“我们所有的工作就是为‘强国一代’筑牢信仰的根基。”作为“星火”的指导教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说,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助力青年一代跑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赛”,不负时代所托。

制图:实习编辑:何叶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