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础科学中心”启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领导、上海市科委相关领导、复旦大学校领导及各级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和主要研究人员、项目特邀专家等共6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本次会议。
不久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正式获批立项,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是复旦大学首个牵头承担的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也是上海市获批的第一个化学领域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会前,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会见与会嘉宾。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杨俊林在启动会上讲话。张人禾为科学中心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鸣元及委员颁发聘书。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汇报项目基本情况及具体实施方案。中国石化集团副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在库代表科学中心核心参与单位汇报相关工作。
科学中心揭牌,线上线下来了20多位院士
张人禾与何鸣元共同为科学中心揭牌
张人禾与何鸣元共同为科学中心揭牌。记者发现,“功能介孔材料基础科学中心”启动,线上、线下竟然来了20多位院士。
与会嘉宾在逸夫科技楼前合影
其中16位是参与此次启动会的特邀专家,包括何鸣元院士、包信和院士、成会明院士、陈小明院士、丁奎岭院士、江雷院士、刘昌胜院士、刘云圻院士、李玉良院士、李景虹院士、谭蔚泓院士、田永君院士、田禾院士、谢毅院士、俞书宏院士、张东辉院士。
线上参会的有4位院士,分别是刘明院士、席振峰院士、徐春明院士、于吉红院士。另外,还有参加此次启动会的报告项目单位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谢在库院士、项目组赵东元院士。
张人禾在致辞中表示,复旦大学一直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基础研究以及交叉合作是学校创建“双一流”高校的立校之本和根本任务,学校将从资金投入、硬件建设、体制机制、人才保障等方面全力支持功能介孔材料基础科学中心的建设。
瞄准国际基础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功能介孔材料基础科学中心于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于2021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
瞄准国际基础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原创性、前瞻性和交叉性为特点,以功能介孔材料精准合成、功能设计、结构调控为基础,以发展新一代介孔分子筛工业催化材料、实用高性能介孔储能材料、新型生物医药功能材料等相关应用为出口,功能介孔材料科学中心致力于通过从理论研究到新材料创制,再到实用工业化应用技术研究的一体化研究队伍的建立,完成功能介孔材料理论、合成与应用知识体系建设,持续提升我国在功能介孔材料基础和应用领域的领先水平。
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
功能介孔材料科学中心由赵东元领衔,整合了国际领先的研究队伍和资源,目前研究团队成员超过50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其他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12人。团队成员研究各有特色,同时又相互优势互补,且具有长期的合作基础,研究内容涵盖了功能介孔材料可控合成、结构与功能精准调控、功能介孔材料高性能应用等,研究方向包括新材料合成、催化应用、能源存储、生物医药、环境处理、电子器件等,已经形成了从理论研究、材料合成、到应用基础研究和工业化应用的全链条一体化研究体系。
打造以功能介孔材料为中心的多领域全覆盖研究高地
“通过功能介孔材料科学中心的建设,辐射和强化功能介孔材料在生物医药、储能、环境等相关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形成以功能介孔材料为中心的多领域全覆盖研究高地,引领国际介孔材料领域的发展。”赵东元介绍,科学中心将着力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创制中国牌号的新一代催化材料,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同时以科学中心为平台,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保持和发展我国在功能介孔材料合成与应用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领域的领先地位提供源动力。
据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自2016年开始试点实施,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迄今为止资助力度最大的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实施遵循“原创导向、聚焦前沿、交叉融合、科学评价、稳定支持、动态调整”的原则。旨在集中和整合国内优势科研资源,瞄准国际科学前沿,超前部署,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制的优势和特色,依靠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吸引和凝聚优秀科技人才,着力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相对长期稳定地支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和探索,致力科学前沿突破,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抢占国际科学发展的制高点,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