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陶瓷交流中的文化互动

作者:黄晓峰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0-12-31

核心阅读

外销瓷,也被称为贸易瓷,一般是指那些大批量销往境外的瓷器。当然在境外出土和留存的中国古代瓷器,并不一定都是通过商品贸易的方式输出,比如当时宫廷的对外赏赐,即所谓的“赐赉瓷”。因此,故宫的王光尧先生提出“输出瓷器”概念,来涵盖这些历史上留存在境外或在境外出土的中国瓷器。现在的研究通常还是把通过各种方式输出到境外的古代瓷器,无论是民间或官方贸易,还是赏赐和外交途径,都会笼统地放在外销瓷或者贸易陶瓷的名下。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刘朝晖教授从外销瓷角度谈了文化互动。


一般认为中国外销瓷起源始于九世纪的晚唐时期。最近上海博物馆黑石号沉船的展览非常具有代表性。沉船里面,有一件长沙窑的瓷器带有纪年刻铭——“宝历二年”,就是公元826年。学界都基本认同,这是当时中国外销瓷输出的一个缩影。

更早是汉代和六朝时期,朝鲜半岛就有出土中国的越窑瓷器,不过当年那些地方属于汉朝乐浪郡。九世纪开始,中国的外销瓷在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西亚等地都有大量出土,甚至在埃及的福斯塔特都有发现。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外销瓷品种,南方地区有浙江越窑青瓷、广东青瓷,长沙窑是主力,它有很多是彩绘的;北方地区以河北邢窑、河南巩县窑的白瓷为代表。十世纪后,外销瓷器中越窑占主流。宋元时期,青白瓷和浙江的龙泉窑青瓷成为瓷器贸易的大宗产品。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兴起了。明代初年还是龙泉窑青瓷为主流的外销品种,但到了十五世纪中晚期,景德镇瓷器就在整个市场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十六、十七世纪,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先后来到亚洲,中国瓷器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开始大规模销往欧洲、美洲,形成巨大的海外市场。

每个时期,外销瓷的变化除了跟瓷窑兴衰有关系,贸易港口变迁、贸易体制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唐宋元时期,陶瓷外销是民间海外贸易占比较高。到明代前期,陶瓷输出基本控制在官方的朝贡贸易体制之下。

中国瓷器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与域外文化进行交流,与各国陶瓷文化发生联系。外销瓷上,能看到东西方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普朗克“阳伞夫人”瓷盘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特别设计的订制瓷,是一个很典型的跨文化交流的案例。普朗克是荷兰的画家、工艺设计师,173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邀请他为外销瓷设计样稿,并送到中国和日本生产,“阳伞夫人”图是其中的一种,原稿现在收藏在荷兰国立博物馆。在“阳伞夫人”瓷盘中,日本产品里有完全按照原稿样式的,也有将执伞妇人画成日本艺伎的。中国生产的这类题材瓷器也有明显模仿日本外销瓷的,这与中日外销瓷器在欧洲市场的竞争有关。因为中国在十七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瓷器外销数量减少,日本瓷器作为中国的替代品,在欧洲一度占据外销瓷的主导地位。为重新占领欧洲市场,景德镇瓷器在彩绘装饰上对伊万里瓷器进行了仿制。

现在有不少学者利用外销瓷的材料来做全球史的研究。英国的何安娜教授(Anne Gerritsen)今年出版了The City of Blue and White :Chinese Porcelain and the Early Modern World,就是从全球史的角度来讨论中国瓷器。

陶瓷研究有很多有趣的面向可以进一步探索,应该把器物背后的故事、文化挖掘出来。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