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迈克尔·贝里(Sir Michael V. Berry),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查尔斯·凯恩(Charles L. Kane),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荣获第五届“复旦-中植科学奖”。
12月13日,第五届“复旦-中植科学奖”颁奖典礼暨2020复旦科技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200余位顶尖科学家和青年创新人才线上线下齐聚一堂,共襄盛会,论道科技前沿与创新趋势。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迈克尔·贝里(Sir Michael V. Berry),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查尔斯·凯恩(Charles L. Kane),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荣获第五届“复旦-中植科学奖”。
迈克尔·贝里提出的贝里相位,是量子力学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促进了对拓扑物态的研究。
查尔斯·凯恩提出了拓扑绝缘体的关键理论,促使拓扑绝缘体研究领域的诞生,并推动了该领域的蓬勃发展。
薛其坤及其领衔的团队首次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研究成果将推动新一代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甚至可能加速推进信息技术革命的进程。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复旦-中植科学奖”捐赠方代表、中植企业集团首席合规官刘辅华在开幕式上致辞。
许宁生在致辞中代表复旦大学对参加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对中植企业集团、“复旦-中植科学奖”评审委员以及参与筹备本届论坛的工作人员表示由衷感谢。他指出,人类发展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在多元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的今天,全球科技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素。为解决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汇聚全球智慧,是复旦大学设立“复旦—中植科学奖”的初衷之一。
许宁生强调,高校是学科和人才聚集地、育人高地,同时也是孕育科学创新最重要的策源地,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复旦大学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使命之一,致力于通过国际协作,积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复旦大学通过培养和提升科研原创能力,特别是在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脑科学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基础科技领域,以解决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实际问题为导向,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不断突破。复旦大学强调师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学术自立、自信、自律。他表示,希望复旦科技创新论坛和“复旦-中植科学奖”进一步促进全球科技创新最新成果交流,助力国家战略发展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同时对带动全球科学技术研究作出积极贡献。
刘辅华代表中植企业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解直锟先生、代表中植企业集团,对本次论坛的召开、特别是对本届“复旦—中植科学奖”的获奖科学家表示衷心祝贺。他介绍,2015年4月,中植集团与复旦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襄助复旦大学探索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服务国家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并共同设立了“复旦-中植科学奖”。在过去的五年中,这些基础性、原创性的获奖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激发出更多的相关研究活动,展现出了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价值。他表示,没有今日的基础科学突破,就没有明天的科技创新,举办复旦科技创新论坛、颁发“复旦-中植科学奖”,正是鼓励基础研究、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表现。
复旦-中植科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通过视频远程宣读第五届“复旦-中植科学奖”获奖名单并致颁奖辞。
迈克尔·贝里、查尔斯·凯恩分别在线上出席颁奖典礼并发表获奖感言。薛其坤出席颁奖典礼并作《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及体会》专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专家卢春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蔡荣根,受邀在论坛上分别作《高速铁路技术发展方向研究》和《广义相对论,黑洞和引力波》专题报告。
“复旦科技创新论坛”由复旦大学主办,复旦大学高等学术研究院承办,中植企业集团赞助。本届论坛除主论坛之外,另设立物理科学、数学科学、人类表型组、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四个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