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上海建成科创中心基本框架”系列访谈|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院士细解“策源”

作者:彭德倩摄影: 视频: 来源:上观新闻2020年12月26日发布时间:2020-12-26

高校作为学科和人才聚集地、育人高地、创新策源地,必须主动承担历史责任,担当攻关重任。

到2020年,上海要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这一目标,如期“交卷”。未来,城市还将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完善战略科技力量机制。这一进程中,作为重要的创新源,大学如何实现历史担当和时代担当?近日,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院士接受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

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院士近照。复旦大学供图

“策源”不能只盯住科技本身,更要注重辐射带动作用

记者: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提出“创新策源地”的内涵要求,结合在全球科研的站位,复旦大学如何更好地推进这一目标?

许宁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高校作为学科和人才聚集地、育人高地、创新策源地,必须主动承担历史责任,担当攻关重任,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全面提升科研原创能力,服务国家发展重大需求。

关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总书记在2014年前后不断提出要求。作为“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我理解,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出“策源地”目标,跟原来的“国际影响力”既相关又有区别。前者不仅在于科技本身的国际影响力,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的出现及其对国际科技创新发展的辐射作用,还要对经济、社会、金融、产业、贸易产生引领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战略支撑,就意味着不仅是支撑科技本身,而要支撑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所以“策源”不能只盯住科技本身,更要注重辐射带动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这不仅是近期国家和上海发展的重大任务使命,对中国梦、特别是强国梦的实现也是非常关键的。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复旦大学作为高校,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对我们来说是个“拷问”。

经过对学校的学科和科研情况充分排摸调研,2015年,我们提出了复旦大学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三个层面:一是在张江建设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二是复旦要主动与社会力量对接,通过功能性平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在各个区、在原有的科创项目上进一步提升能级。

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效果图。复旦大学供图

为重大领域创新集聚功能空间,干一件高校没干过的事

记者:建设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是对总书记要求的呼应,也是上海构建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之一。大学将“校区”转为“创新中心”,这一重大“转变”背后有怎样的思考?

许宁生:按照党中央“聚焦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着力提升集中度和显示度”的号召,复旦大学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于2017年10月正式启动“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建设,深度融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张江科学城建设。提升科研原创能力,聚焦于重大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实现“从0到1”的突破,切实解决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中的实际问题。

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建设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探索和设计,也是一个考验,涉及到整个办学架构的变化。建一个科技高地,高地“高”在何处?在于集中力量攻坚科学重要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前沿。这些应该是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是能产生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希望以此拉动育人水平的提高。

具体落实过程中有着更大的挑战。张江校区的调整,不是简单为了实现聚集,空间上、功能上都要变化。原本在张江校区的四个学院要搬迁到别的校区。把校区变成科技园区,让出了300多亩土地,干一件过去高校不干的事情,但又是对建设创新中心很重要的事。目前已经完成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两个学院的搬迁,微电子学院和药学院也将陆续整体迁出,保障重大领域创新的空间。

腾出这300多亩土地,学校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国家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要求,启动布局“一计划两中心”,即国际人类表型组重大科学计划(生命与健康)、微纳电子与量子国际创新中心(信息技术)、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交叉),三者相互之间既有相关性,又各自瞄准国际前沿,可以协同孕育重大原始突破。

当今众多对产业形成颠覆性革新的成果都诞生于融合创新和学科交叉领域。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和综合性大学,复旦大学在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攻关突破方面有着天然优势。过去五年,在这三大领域共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超过200项。其中,国际人类表型组重大科学计划将带动上海在精准医学研究领域形成全球影响力。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正逐步提升。学校设立的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和张江国际脑库两个重大实验技术平台,推动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成为国家“珠峰计划”首个前沿科学中心。截至去年,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已获得一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支持,产生了一些重大成果,解决关键需求。

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效果图。复旦大学供图

科创中心建设带来很大机遇,大学一定要抓住机遇

记者: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大背景,为复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怎样的跑道?

许宁生:我们要将“策源”更深度纳入下一步工作的考虑,如何产生更多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生对经济、社会、金融、产业、贸易,特别是育人方面的效果,要在全球有显示度。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策源地”。

自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推动着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广泛展开,深刻影响着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命和组织架构。一流大学建设,核心是提升创新能级和育人水平。为此,复旦提出“三个一流”:一流的育人成效、一流的学术成果、一流的社会贡献。前两个“一流”和后一个“一流”是联系在一起的。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带来很大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抓住一流大学建设的牛鼻子。

建设一流大学,要有学科作为基础,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各项重点建设任务要有学科的支撑。然而科研和育人的高峰对一流大学建设尤为重要!不同层面的学科融合创新和结构增长是核心内容。依靠前沿、重大科技创新来拉动新学科,增强现有学科的育人、科研高峰建设。在集成电路领域,复旦率先开展“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试点,拉动了国家交叉学科门类的布局;量子科学领域,在基础器件和物理原理上有很多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在重点领域发力之外,复旦大学对基础领域的自由探索同样期待与支持。在顶尖杂志上发表的成果数量,始终处于全国高校中排在前列。大学不“唯论文”,许多重要成果本身已经代表着长久积淀。比如,公共卫生学院专家团队领衔完成的论文,去年入选《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年度最佳,他们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数据收集、基础调研,确证了颗粒物空气污染的显著健康危害。

再如,现代语言学研究院专家团队综合运用语言学和遗传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世界第二大语系汉藏语系起源及分化的时间和地点。该研究为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中国及周边邻国的各汉藏语系语言之间的演化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为认识东亚人群迁徙历史提供了重要启示。2019年4月25日,该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这也是中国语言学研究领域首次在《自然》发表科研成果。

物理学系青年科学家团队探索新型二维材料,在二维黑磷、高温超导、拓扑材料等研究中连续取得重大突破,多次在《自然》《科学》上发文;另一团队解码微观时空,在拓扑半金属砷化镉纳米片中观测到了新型三维量子霍尔效应,迈出了从二维量子化到三维量子化的关键一步,成果发表于《自然》。此外,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也有很多重大突破,在学术源头上的突破会越来越多。

制图:实习编辑:何叶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