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89岁时,仍坚持为普通人看普通门诊!

沈自尹中西医结合展厅揭幕,收录975件展品

作者:李斯嘉、温瑞琪、周楚人、宋元明摄影:成钊 视频:王玥、戚心茹 来源:图书馆、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0-12-17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终身教授。

他以“肾”为关键点,开启了对中医脏象学说的发展性研究,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的重要开拓者,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脏象学说和病证关系研究的核心开创者。

他89岁高龄仍坚持在华山医院坐诊,且只看普通门诊,他说,“普通也好,专家也好,病人来看的都是我沈自尹,没必要让病人多花钱。”

他亲自研制并无偿转让的“急支糖浆”等中药新药享誉海内外、造福了全世界人民。

12月16日上午,沈自尹中西医结合展厅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揭幕,收录975件展品。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出席揭幕仪式并向沈自尹院士家属颁发捐赠证书。沈自尹院士家属沈羿、沈蔚,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上医校友会会长、复旦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上海医学院原院长桂永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书记邹和建、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沈自尹院士学生董竞成、蔡定芳等,重庆太极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诗遂,以及学校相关部处和院系代表、华山医院相关部门代表、沈自尹院士亲友代表等共同见证展厅揭幕。

保存好、记录好、挖掘好、使用好史料实物;弘扬复旦上医精神, 

推进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写好育人大文章

焦扬在致辞中指出,沈自尹先生一生赤诚、矢志为国,青年时期就接受革命进步思想,把党的需求作为一生追求,脱产学习中医,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第一线奋斗了一辈子;开拓创新、贡献卓著,为传统中医引入现代注解,开拓出全新学科门类,为阐明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扩大中医药治疗成果作出了卓越贡献;悬壶济世、妙手仁心, 89岁高龄仍坚持坐诊,亲自研制并无偿转让的“急支糖浆”等中药新药享誉海内外、造福人民;教书育人、桃李丰硕,为国家培养出第一个中西医结合博士及一批批学贯中西的医学人才,带领复旦中西医结合学科成为国内重要基地。

“沈自尹院士的光辉事迹令人动容,先生家属的高风亮节也令人由衷敬佩!”今年7月,沈自尹的家人把出售房产所得的500万元全部赠予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省级院士医学发展基金,重点扶持家庭困难的品学兼优的医学生。院士家人的凡人善举,体现了对子女优良的家教,体现了良好的家风。

焦扬强调,沈先生留下的宝贵资料和精神财富值得永远学习和继承。要保存好、记录好、挖掘好、使用好这批史料实物,进一步弘扬复旦上医精神,把“正谊明道”“为人群服务”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进一步推进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接续先生未竟事业,牢牢把握部委市三方共建托管的战略机遇,着力打造世界一流、国内顶尖的中西医结合学科;进一步写好育人大文章,用好这些第一手资料和生动教材,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培养德才兼备、德医双馨的卓越医学人才。

陈思和介绍展厅筹备情况时表示,沈自尹院士的捐赠活动有“立德、立功、立言”三重意义。沈院士家人化私为公,把珍贵文献资料捐赠图书馆,成为复旦上医大广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承文化的生动课堂,功德无量,是“立德”;在图书馆的转型中,沈院士的文献史料为医科馆的特藏、展览工作增添了重要的内涵,促进图书馆转型,建筑起医科馆馆藏的新的精神空间,是“立功”;文献史料记录了沈院士兢兢业业、成绩卓著的一生,侧面展示中国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历史,弘扬学术精神,是“立言”。他说,在捐赠活动中,捐赠者、收藏单位以及珍贵藏品,共同走向了神圣事业。

邹和建在致辞中以三句诚挚“感谢”表达心意。他说,感谢沈自尹院士,感谢他在作出杰出贡献的同时,也为后辈树立了如何做一个医学大家的榜样;感谢沈院士的夫人和女儿,她们的无私捐赠,是对学校“立德树人”初心使命的坚守与传承,更是对后辈最好的言传身教;感谢复旦大学图书馆,感谢工作人员倾注大量的心血,把史料变成了有温度的讲述者。他表示,今后将以展厅作为华山医院党员学习、医学生教育的一个教学点,指引后辈医生、医学生们为祖国医学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董竞成在致辞中以“立其志、明其志、传其志”为线索,追忆沈自尹院士光辉磊落的一生及其对他的教育和影响。他说,沈自尹一生对中华民族文化和遗产正确、客观和负责任的态度,对中西医结合事业执着追求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善于理论思维和创新思维以及始终紧随现代科技和现代医学发展的态度值得后辈学习。他说,作为学生,要继承老师毕生之志,把沈自尹院士的中西医结合志向传承好、发展好,这是对老师最好的思念和最好的告慰。

跟随展览,走进沈自尹院士的一生

“看到展厅布置如初的沈老师办公室,看到逐一展示的沈老师所用仪器、所写论著、所研药物、所获奖项,看到印象特别深刻、跟随了沈老师20余年的公文包等等,仿佛时光逆旅,时空穿越,仿佛沈老师又回到了我们身边。”沈自尹的学生、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董竞成说。

来到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6楼西南侧,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书桌和座椅,桌上有传真机、老式台灯、笔筒、装饰盆花……大部分均为沈自尹院士生前所用旧物,除了一本特殊的新名册。

2019年3月7日,沈自尹院士在他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逝世,享年91岁。一年多以后,他的夫人赵馨荷向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出售房产所得的500万元人民币,设立“沈自尹院士医学发展基金”,每年的收益主要用于发放“沈自尹院士医学励学金”,重点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医学生,鼓励他们刻苦钻研、厚积薄发,努力争做有温度的创新型卓越医学人才。

书桌上的这本新名册,便是获“沈自尹院士医学励学金”的学生名录,以缅前贤,励后学。

今天开幕的这间展厅,也得益于“沈自尹院士医学发展基金”的支持。据介绍,沈自尹家人捐出的500万元人民币为留本基金,每年收益15%用于支持“沈自尹中西医结合展厅”的运行及开展活动。

展厅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启”“研”“誉”“仁”“家”五个主题,从成长经历与医学启蒙、研究方向与学术贡献、所获奖项与主要荣誉、身正为范与仁心仁术、家庭生活与个人风采等方面,勾勒出沈自尹从青年学子成长为学贯中西的中科院院士的奋斗足迹,折射出恽铁樵中西医汇通流派的传承史和发扬史。

他“发扬祖国医学遗产”

“我走上中西医结合之路最初并非自觉,但一旦自觉了,就抓住不放,进行长期的积累,这大概是因为我处事有一定的毅力,坚持就来自毅力。”沈自尹院士生前曾这样描述他的科研人生。

1947年,沈自尹考入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先分配至广州岭南医学院工作,一年后进入附属华山医院。

1955年,他迎来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服从组织安排,从西医转攻中医,拜著名时任华山医院中医科主任的老中医姜春华为师,从此,这位接受了系统西医训练的医生开始了与中医的半生缘。

中医启蒙之路,他听从老师指导,从《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开始一本本啃起。在生前为恩师姜春华著作《中医与科学》所作的序言中,沈自尹这样回忆自己的中医修习经历——“学《伤寒论》花了较多的时间,不死背条文,而是理解其精髓,即辩证论治的规律,从这些繁复的条文比较中得以升华……自学《外台秘要》《千金方》,对每一门病症的用药加以归纳,从出现频率最高的主药中求实效……”

一边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一边跟随老师临诊。他发现,治疗同一个哮喘患者,根据发病的季节、体质的改变,诱发因素的不同,姜春华采取了四种完全不同的处方,又发现,疟疾、痢疾、哮喘、乳糜尿等于西医而言完全不同的病,在某阶段有“气虚”表现时,补气的同一处方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在师傅带徒弟式的手把手传授中,姜春华“在治病用方时不拘一格,以及治疗上具有魄力的风格”,不但让他树立了学习中医的信心,而且对他日后迈向“学贯中西”之路起到了关键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对中医的发扬与贡献,1959年2月,师徒二人共同获得“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金质奖章。

如今,这枚奖章便陈列在展厅的通柜里,陪伴着它的还有恩师姜春华写来的书信和赠送的书籍,静静地述说着沈自尹的中医启蒙之路。

他把中医理论用西医方式表述出来

“一定要把中医的理论用西医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述出来,得到方方面面的认可。”走上中医之路后,这成了沈自尹的平生志向。

如何进行中西医结合?1960年,沈自尹从肾的研究中找到了突破口。他发现,有六个病种可以用补肾的方法治好,“既然是‘异病同治’,它一定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从肾阳虚症入手,他率先揭示肾阳虚证者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低下和紊乱,并用现代科学方法证实其有特定病理基础,成为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70年代初,在大量临床实例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他又率先提出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改变了中西医药简单相加的局面,之后又提出“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对中医辨证向科学化、客观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在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研究员黄建华的眼中,老师沈自尹一生的科研经历用“专一”二字形容绝不为过。“他大概用了五十年时间专攻中西医的肾阳虚症,其他的方向,再好的课题,别人提供再多经费,他都不做。”

以中医“肾”为关键点,经过进行半个世纪的“死磕”,他在肾阳虚本质、肾虚与衰老、肾藏精三个方面,按照中医整体观的思路以及与时俱进的科学前沿如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和干细胞的研究方法,取得了大量原创性的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

展厅里展示了沈自尹院士获得的众多奖状、奖杯等,包括获评中科院院士的荣誉证书和奖牌,

以及2017年荣获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终身成就奖证书等

1997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与院士头衔相比,沈自尹更看重的是背后的象征意义,他生前曾坦言:“中科院院士在投票的时候,对中西医结合成果的认可,这个意义比得到中科院院士还要让我高兴。”

他是“急支糖浆爷爷”

沈自尹学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主任王文健介绍,作为国内第一批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先驱,沈自尹以临床应用为基础,将传统的中医学优势和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最终服务于疗效的提高。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沈自尹一生综合前辈经验和自身实践,领衔开发了三种中成药:急支糖浆、补肾防喘片和补肾益寿胶囊。

这三种由沈自尹领衔开发的中成药也在展厅中展出,其中最为家喻户晓的是“急支糖浆”。

1969年,沈自尹到四川黔江县山区参加祖国医疗探索队,在山区巡回医疗、采药期间,他拟定的中草药处方有效地遏制了当地流行的百日咳。

后来,他将鱼腥草、开金锁和四季青等中草药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并不断改良组方,因疗效显著被制成华山医院院内制剂。

1984年,他将这一组方无偿转让给一家当时濒临破产的小药厂,此举挽救了该药厂,中成药“急支糖浆”也从此声名鹊起,屡屡获奖,影响深远,他因此被尊称为“急支糖浆爷爷”。

他培养的学生成为中西医结合领域的领军人物

作为名中医姜春华的学生,沈自尹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思想可上溯至师公陆渊雷以及师祖恽铁樵。

恽铁樵提出“中医有演进之价值,必须吸取西医之长,与之合化产生新中医,是今后中医必循之轨道”,是沪上中西医结合学派的开山鼻祖,如今,恽氏一脉的医学思想经由沈自尹被发扬光大。

他一生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教学生,他主张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知识及个性特长进行指导,从选题到具体的实验和研究过程,以讨论的方式为主,学生可随时随地找他交流。

“他对自己很严格、很刻苦、很认真,但对别人很宽容,他教育学生,很少直接批评,更多是希望学生去领悟。”谈及老师的教学风格时,黄建华这样回忆。

多年过去,有一件事至今依然让黄建华记忆犹新。有一次,他给病人抄处方,不小心写错了,沈自尹看到后,什么也没说,只是拿过处方,工工整整地给病人再抄了一遍。“他不直接批评你,但是你能感受到他的严格,他是在用一笔一划重抄的方式给我们树立榜样。”

“秩序严谨、作风务实”。这是王文健对老师育人特点的总结。

王文健回忆,每当学生提出论点或者讨论文章写法时,沈自尹总是鼓励大家充分发扬民主、各抒己见,然而到了定稿时,他又极其谨慎,会反复地问:“我们这样提出来,人家会不会有不同的观点来反驳?”

沈自尹一生先后培养了多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并且以中医传统培养了学术继承人以及诸多弟子,多位学生已成为中西医结合领域的领军人物。

展厅里,作为由沈自尹培养的新中国首位中西医结合博士,王文健新近获得的“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终身成就奖”奖杯是对授业恩师最好的汇报和回报。

他的家人捐赠出售房产所得,设立教育基金

沈自尹由西医转攻中医的那年,他和华山医院的同事赵馨荷结为连理,自此携手共度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两人育有两个女儿,温暖幸福的四口之家为沈自尹的科研和医疗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一路走来,赵馨荷是沈自尹学术著作的第一读者,见证着他在中西医结合之路上不断求索。

沈自尹去世后,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应峻通过华山医院与他的女儿沈蔚取得联系,后者将父亲留存下来的遗物整理完毕后分几批捐赠给了图书馆。

此后的大半年里,捐赠的内容不断增加,包括奖状证书、著作及藏书、期刊杂志、照片、手稿史料实物和音频资料等,其中还包括了程十发先生和赵朴初先生赠送给沈自尹的两幅书画作品,价值不可估量,弥足珍贵。

昨天,原就职于一研究所的夏女士,也来到了现场。她原本化疗多次,身体状况很不好,后来看了沈自尹医生10年门诊,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获悉有这样的展览后,她把自己的病历捐赠出来,“想给沈医生留一个纪念”。

“我的父亲原本就毕业于复旦上医,这些东西回到上医,相当于是叶落归根。我觉得它们在这里是最合适、最有意义的。”沈蔚说。

面对大量珍贵档案,经学校批准,医科馆决定建立“沈自尹中西医结合展厅”,连贯性地展出沈自尹一路的成长与一生的奉献,传递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薪火相传的医者风范。

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沈蔚用了“孜孜不倦”一词来形容。在她的印象里,父亲在家中时总是早早地就待在了书房的办公桌前,看书或查资料。“他从不是一个做出成绩后就松懈的人,而是会马上接着攻克下一个课题。”

展厅里展出的书法作品“君子以自强不息,梅花香自苦寒来”,便是沈自尹送给女儿们的座右铭。

今年7月,与沈蔚姐妹二人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后,赵馨荷决定出售房产,并将所得的50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沈自尹院士医学发展基金”。捐赠过程中,赵馨荷没有提任何要求,只是希望坚持“助人”的朴实初心,把沈自尹院士的精神传承下去。

“这不仅能激励学生,也是纪念父亲的一种方式。”沈蔚说。

制图:实习编辑:边欣月责任编辑:李沁园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