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凯:美育的本质是开阔人的思路

作者:罗思思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0-11-30

潘公凯“笔·墨”展11月11日—20日在复星艺术中心展出。通过“图画真解:书画笔墨演进概览”和“草篆之境:潘公凯笔墨探索案例”两个篇章、250余件经典案例作品,带领观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潘公凯先生是我国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曾担任过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是学校近年来在艺术领域引进的大师级专家。潘先生深耕中国画绘画理论研究,特别是对 “中国笔墨”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展览对整理、发掘与展示中国笔墨精义,对探讨中国笔墨精神在现代语境下的审美方式与生命力,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和学术意义。


 “图画真解·中国画与笔墨文献展”是一个研究展。它展出了我主持的《中国笔墨的当代阐释》这一课题目前的研究成果,集结了很多人的努力。这个研究课题很大。实际上,我在和复旦大学合作前已经做了四年,和复旦也已经合作研究了两年,之后还会深入研究,所以这个课题持续的时间可能会长达八年甚至十年。

具体来说,因为这个展览展出的是研究成果,所以包含了大量的文字解释,有对两千年来中国绘画中的笔墨这样一种形式语言发展历史的解释、对于历史上重要艺术家和重要作品的详细解释等等。这个展览中的文字解释部分就多达七万字,对于一个真正想学习这方面知识的人来说,他/她可以在里面静静地看一天,能读完这七万字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在这个展览之后,还会有各种各样的专题展览和关于《中国笔墨的当代阐释》这一课题的子课题的研究,还会出版相关的丛书、字典、专著等等。

这个展览这次是第二回展出,去年年底在香港第一次展出时就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反响,参观人数很多。正因为如此,哲学学院孙向晨院长提出,希望这个展览能在上海展出一次。

我们说当然可以,就和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商讨合作,复星艺术中心也是非常热情地给予了支持。在这个展览展出之前,我们又在思考能不能做更多的事情,于是就商讨并达成复旦哲院与复星艺术中心长期战略合作的意向。这次的展览实际上是战略合作协议的第一个合作内容,这个协议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内容,比如双方会进行合作来提升复旦相关学科博士生和硕士生的策展能力,因为策展不仅是理论层面的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执行和操作的问题。

《中国笔墨的当代阐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被更多的国外专家学者、国外的老百姓所了解和接受,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要求,但是要做好这个事情其实是很不容易的。这关系到中国文化如何被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学界或者老百姓接受的问题,中国绘画也存在这个问题。中国绘画是很特殊的,它有一套特殊的文化结构,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把这套特殊的文化结构讲清楚,就无法将中国绘画很好地传播到海外,让国外的民众理解和接受。

所以我和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合作做这个课题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现代语言、国际化知识平台,尤其是想借用西方哲学、西方美学、西方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等等观念、方法、知识系统,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文化遗产。

大家都很重视美育,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一定不要把美育想得很简单和很肤浅。从学校层面来看,做好美育首先是要做好深层研究,如果没有研究,只是把美育看作唱歌、跳舞、画画等娱乐活动和艺术实践,那就太肤浅了。 

我认为美育的本质是开阔人的思路。美是不可量化的,美育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启发人的思维,打破框架和约束,给未来的公民提供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以美的形式出现,最终导向善。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最终目的是让公民们提高道德修养,追求人生理想,让人生过得更有意义。

从师资力量、生源等方面综合来看,在综合性大学里开办艺术学院并覆盖舞台、艺术、戏剧、电影等多种学科是很困难的。因为复旦的理论研究是长项,将理论与艺术作品结合,我觉得是一个最好的办法。所以我建议学校从理论的角度,以艺术理论为引导,对艺术进行研究,让学生有接触艺术作品的环境和机会。懂得艺术欣赏对学生学习本专业、发散思维都是大有裨益的。从复旦的整体战略布局与学校发展来看,美育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重视美育非常有必要。


复旦-8_PDF.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