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诸杜明教授介绍,2015年中山医院从学科融合和协同发展的角度,将心脏外科ICU移交重症医学科管理,实现了心脏外科和重症医学科的学科整合,进而成立了心脏大血管重症亚专科。除了高质量地完成临床工作外,重症医学科还进行了全方位的学科建设,迅速开辟了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超声、生命支持技术的合理应用等多个研究方向,开展了十余项前瞻性临床研究,打开了学科发展的新格局。
急性肾损伤(AKI)是指肾功能在短期内急性减退的临床综合征,经常会在患者接受大手术后发生。目前针对急性肾损伤的治疗可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即一组体外血液净化的治疗技术。然而,何时给危重患者启动CRRT治疗的最佳时机尚未达成普遍共识。尽管CRRT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提高危重患者的存活率,但不合理的介入却存在潜在危害,由于缺乏相应的研究、足够的证据,不同国家的医生对开始血液净化时机的理解不同,这也是困扰临床许久、亟需解决的问题。
日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罗哲主任医师团队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上针对“Timing of Initiation of Renal-Replacement Therapy in Acute Kidney Injury”,即急性肾损伤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启动时机发表了通讯文章,提出了针对危重患者启动CRRT的新观点:ICU医生不应该单纯关注CRRT“早”启动还是“晚”启动 的问题,而是换个角度思考,患者是否真正需要CRRT。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肾功能又受原发疾病、合并症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对患者做出CRRT决策的时候通常需要综合考虑。过于激进的CRRT策略可能无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反而会增加不必要的医源性并发症;过于保守的CRRT策略又可能会延误治疗。在做出启动CRRT决策的时候,ICU医生不能单纯根据急性肾损伤的分级,同时应关注急性肾损伤的病因、疾病的进展情况和潜在的合并症。通过临床表现、生物标志物等方式,医生能识别将会进展为持续性肾损伤,不可避免需要CRRT的患者,并对他们进行早期干预,这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的课题。
这一观点的提出离不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重症团队近五年临床和科研工作的积累。心脏外科重症团队开展的一系列研究为CRRT启动时机的探索打开了新的视野,也为危重患者CRRT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临床经验,相关成果已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2016年,心脏重症团队针对CRRT启动的最佳时机问题,提出了CRRT“抢先干预”的概念,认为在心外科术后持续低血压患者中,在容量状态优化的前提下,CRRT的抢先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2018年,心脏重症团队针对CRRT时机的多篇RCT(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最终结果提示CRRT时机与患者预后没有明确的相关性,但是鉴于纳入研究的一致性较差,提出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人群,进行个体化的治疗策略。2019年,心脏重症团队对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总结,提出CRRT的“抢先干预”能改善该类患者预后。2020年,心脏重症团队又进一步发现血NT-proBNP水平可以作为预测心外科术后CRRT患者28天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研究的开展,既提高了科室的临床水准,也扩大了科室的学术影响力。
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诸杜明教授介绍说,2015年中山医院从学科融合和协同发展的角度,将心脏外科ICU移交重症医学科管理,实现了心脏外科和重症医学科的学科整合,进而成立了心脏大血管重症亚专科,罗哲主任医师担任亚专科主任。除了高质量地完成临床工作外,重症医学科还进行了全方位的学科建设,迅速开辟了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超声、生命支持技术的合理应用(包括CRRT、ECMO等)多个研究方向,开展了十余项前瞻性临床研究,打开了学科发展的新格局。
据悉,作为上海市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会长,诸杜明主任一直致力于推动综合ICU和专科ICU的融合和一体式发展,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从传统的“大综合小专科”积极向“大综合强专科”转型。致力于推动重症医学亚专科建设,挖掘学科内涵,推动了重症医学的跨越式发展。近五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大血管重症亚专科累计发表SCI论文30余篇,部分论文发表在Intensive Care Med、Annals of Intensive Care等重症医学顶级杂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科委课题3项和院级课题7项,团队成员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徐汇区学科带头人、中山医院优秀青年计划等多项人才计划,成为了重症医学亚专科建设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