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碌集》
作者:陈思和
我个人对学术的认知,从来不是“纯学术”,我自己在寻找一种人生道路,这是价值观的问题。一个人必须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就是: 你怎么生活?如何面对这个世界?你的立场在哪里?对我来说,学术是我安身立命的基本场域,是基本的生活行为。这样的立场,使我活得像一个知识分子。
从来没有孤立的文学,文学就是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困惑联系在一起、混杂在一起的,批评家的困惑应该与文学的困惑联系在一起。我在长期的批评实践中逐渐养成了一种自己的倾向: 批评者与批评对象完全是平等的对话,批评者不是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而是作品的阐释者与解读者。
书名《碌碌集》是早已经想好的。“碌碌”二字,一是忙忙碌碌,二是碌碌无为,两种意思都符合我当下的处境。这五年来,我的工作岗位转到图书馆,在这上面不知不觉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收入本书的文章里,第六辑“邺架故事”是有关图书馆建设的。这些文章,对我来说都是新的课题,也显示我慢慢进入新的知识领域的艰难过程。
本书收录近年写的长短文章,连同序跋和每一辑的小记,共计六十六篇,谐音碌碌,也是我生命六六虚度的一点纪念。内分六辑,其中第四辑“文学课堂”与第五辑“语文别解”分别是喜马拉雅的文学大师课讲稿和《初中语文现代文选讲》的部分文稿。需要说明的是,后一种文稿是我与博士后王利娟合作完成的。这两辑内容相对比较通俗,写作对象不同,但是普及学术思想,参与语文建设,从来都是我的理想的工作状态,与我一贯的学术追求相一致。
其他三辑“文史杂论”、“艺文随谈”和“激情回忆”内容范围不出文艺评论和纪念性散文两种,乏善可陈,但这也是我的被消耗的生命痕迹。这种感觉,在最近为避疫情而自我隔离的状态下尤其强烈,竟产生了一种时不我待的迫切感。读着自己所写的一篇篇文章,曾经的敲打键盘、灯下夜读、苦思冥想、焦躁不安的生活细节都在记忆中一一浮现,写作或使人亢奋或使人沮丧的状态,似乎在我的脑海里再现一遍,麻木了的心灵终以借助昔日的文字,又通向了远方的生命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