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李晓杰团队“破案”解谜题,为山川治理与景观改造提供参考

《解放日报》:重释重绘千年前《水经注》1200条水

作者:彭德倩摄影: 视频: 来源:《解放日报》2020年11月13日发布时间:2020-11-14

许多人知道,1000年前郦道元所著40万字《水经注》堪称一部北魏以前的百科全书。清人沈德潜评价其“不可无一,不容有二”。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李晓杰心底,有一幅图,那上面包含着《水经注》内的1200多条水,有些清晰了,有些还模糊着。

九年前,他开始主导重写《水经注疏》与重绘《水经注图》。开始时被泼冷水:“这工程太浩大了,做不成,符合地图比例尺的精准图画不出来。”李晓杰自己也说,“最早也没想做那么大规模,只想试试看。现在完成了渭水、汾水以及涑水流域诸篇的研究,可比起全部《水经注》内容,恐怕到退休也做不完。”

做不完,还要做,走进他在21楼的办公室,探一探千年前字里行间的山川河流有何魅力。

读懂《水经注》绝非易事

办公室的门只能推开一半。侧身进去,桌上、地上书摞得比人高一个头。“北魏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以水道为纲记载区域地理信息最著名的典籍,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自宋代开始,《水经注》在传抄刊刻过程中便出现较多散佚,原本四十卷的内容,有五卷不复得见。现在我们看到的《水经注》虽然依旧为四十卷本,但已是后人离析所存原三十五卷内容而得的结果。”他笑着说,《水经注》本身可能也是后世流传版本最多的典籍之一。

李晓杰是谭其骧先生的再传弟子,周振鹤先生的学生。他始终记得,谭先生生前在其《自传》中曾表示,在主编完成八巨册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之后,最想着手的研究工作就是对《水经注》的系统探究,重写《水经注疏》与重绘《水经注图》。从谭其骧大力倡导这一研究开始,至今已逾三十年。现阶段的学术水平又有了很大提高,进行《水经注》研究的条件更加成熟。此后,周振鹤先生多次在不同场合呼吁展开对《水经注》的地理学研究,以重建公元6世纪以前中国的河流水道体系以及人文地理景观,进而为今天的山川治理与景观改造提供重要参考。

由于《水经注》在版本流传与具体内容方面存在复杂性,想要真正读懂《水经注》绝非易事。郦道元《水经注》所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书中对每条水道的发源、流向、二三级支流的汇入、最终归宿等,都有详细而有条不紊的描述。对水道所流经的大小城邑及其建置沿革、战争遗址等,也做了详尽的记录。不仅如此,还对许多水道流域内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进行细致描述。对当地的水利工程、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物产资源、民歌谣谚也不遗余力进行记载。

像破案一样做学问

做这样的学问,枯燥吗?“不会啊,我们一个小点一个小点分析解密,寻找蛛丝马迹,有时候像破案一样。”李晓杰说,不知不觉已有《水经注》研究系列中的两本付梓。

例如,研究到渭水流域,李晓杰的探访团队来到甘肃一个地方。当地人问,我们这里有条特别大的河,叫显亲河,《水经注》上有吗?初一查看还真没有,反而这条大河旁的一些其他河流倒有记载。这引起研究团队的关注,在无更多文字记录的情况下,他们开启脑海中的资料库。一本叫《酉阳杂记》的唐代典籍进入视野,那上面记载着“蝦蟆”为核桃仁的别名。而在显亲河流域,至今仍是盛产核桃的山谷……一番考量后,再查《水经注》,“蛤蟆溪水”四个字赫然在目。

结合传世文献、考古资料、实地考察,甚至谷歌地图,破解古人留下的山河密码之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也有了新的认知。

最近,李晓杰最高兴的“破案”是“千金堨”。《水经·榖水注》:“榖水又东流经乾祭门北,子朝之乱,晋所开也,东至千金堨。《河南十二县境簿》曰:河南县城东十五里有千金堨。”这个河南洛阳附近的知名水利设施究竟怎样?如今已没有更详细记载了。值得一提的是,这工程借当时的自然条件,在有限的人力物力下,引流为己用,保障洛阳城供水。曾有水利工程研究者希望能复原该工程形制,看有何巧妙之处,却因资料有限遇阻。

一周一次的讨论会也开成了“破案会”。最终,形制图在各种方向推导汇集下逐步成型。绘成后,请国内外的水利工程工作人员看,大家不约而同说,“好像就该是这个样子!”也曾有人好奇,科技文明是一直进步的,还原古代科技文化细节意义何在?李晓杰并不同意。随着古籍研究的深入,他越来越感受到,在与自然相处的理念上,古人或许并不“落后”,可能囿于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发展水平,在一些器械工具方面不及今人,但了解山水并为己所用的聪明才智,常令他在埋首古籍间隙抬头,击节赞叹。“那一刻,仿佛在与千年前的人与山河对话。”

制图:实习编辑:何叶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