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在大城市工作的青年来说,安居是极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在超大规模城市办学,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才,集聚人才?复旦从引才、留才出发,搭建起住房“立体保障网”,切实保障教师住房,为人才安居乐业保驾护航。
就近入住人才租赁房 教师接送孩子更方便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孙云龙与妻子都在复旦任教,育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正就读于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
二附校位于江湾校区附近,此前,他住在邯郸校区附近,早上送孩子上学至少需要半个多小时,送完后还得再回本部来上课,“不方便”。
最近,孙云龙搬进了学校整体租赁的“城投宽庭”湾谷社区,毗邻新江湾校区,对这位青年教师来说,安居问题得到了解决。
孙云龙家中内景
总务处介绍,湾谷租赁房具有无租住条件限制、可长期租住的政策优势,从长远角度而言,是现有的公租房和自有产权教师公寓基础上、解决教职工住房保障的有力补充。
作为第一批入住者,孙云龙说,自从搬去湾谷社区之后,他每天花费五分钟就可以将孩子送到学校,然后再去邯郸校区工作,节约了许多原本耗费在路上的时间。
节约教师上、下班时间 满足多样化需求
湾谷社区外景
除了需要接送孩子的青年教师,不少老师也希望能享受到“步行上班”的便利。
材料科学系的孙大林教授上个月入住了湾谷社区,谈到选择湾谷社区的原因,他说:“距离江湾校区的工作地点近,有时候有急事需要到校处理,很方便,省去了长距离的来回奔波。”
据孙大林介绍,有些老师家住得比较远,忙起来的时候,晚上就不回家,直接在办公室休息了。现在,由于材料科学系即将整体迁至江湾校区,系里的不少老师选择了租住湾谷。“隔一条马路就是校园,上班很方便,生活节奏也变得不那么赶了。”
湾谷社区样板间
在他看来,湾谷社区的硬件条件好,配套设施也很完善,楼下就有健身房、洗衣室,还有公共的会客厅,社区建设相对成熟,由于离学校近,还能就近享受学校的设施,“比如江湾校区新开了个体育馆,很多老师喜欢锻炼身体,走个400米就能去新体育馆里面运动运动。”孙大林说。湾谷租赁房满足了老师更为多样化的需求。
租赁房: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拉长保障线
《复旦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健全保障服务体系架构,完善学校教师公寓管理系统,多渠道缓解青年教师的住房困难。
据总务处介绍,自1998年起,学校通过新建、购买、改造等措施筹集了一批学校产权房,作为周转性公寓提供给教职工过渡居住。2012年后,又陆续租赁了新江湾尚景园公共租赁住房(以下简称“公租房”)、徐汇馨逸公寓公租房、耀华滨江公寓公租房,缓解了教职工的住房压力。
新江湾尚景园
不过,周转性公寓和公租房有准入门槛和条件限制。比如学校2012年整体租赁的新江湾尚景园,孙云龙是第一批受惠者之一。按照上海市公租房相关政策,尚景园最多提供六年租期,2018年租住期满后,孙云龙从尚景园搬出,自己在外租房。
为了进一步破解住房保障难题,学校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先进城市行之有效的人才住房政策,探索人才长租房新模式。复旦主动对接上海市租赁住房政策,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与上海地产、上海城投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发挥“校企联动、资源共享”优势,共同探索人才长租房。其中,孙云龙和孙大林新近搬入的湾谷社区就是校企合作结出的最新“果实”。
湾谷社区入住仪式
今年8月,湾谷社区300余套房源向教职工开放申请。毗邻新江湾校区和二附校的便利,学校整体租赁争取到租金优惠,同时具备较高品质的居住环境,湾谷租赁房得到广大教职工的踊跃响应。
在孙云龙看来,在社会上租房经常需要搬家,不太稳定,可以长期租赁的湾谷租赁房,是“更为理想的选择”。“湾谷租赁房这样的创新型举措确实解决了我们很大的后顾之忧”,孙云龙说。
湾谷社区样板间
湾谷租赁房的推出,扩大了学校住房保障的覆盖面、也拉长了保障线。至此,学校形成了由公租房、租赁房与自有的周转性教师公寓构成的住房“立体保障网”。
探索住房保障新机制 提升复旦全球引才竞争力
焦扬等校领导亲自走访租赁房样板房现场
人才住房,是复旦大学党、政领导共同关心、推动的民生大事。党委书记焦扬说:“要着力创建人才安居保障新模式。”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学校着力加强八个方面体系建设,其中就有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保障体系。明确要推动民生工程落地见效,探索人才住房保障新机制,借助社会资源破解教师住房难题。
据人事处介绍,下一步学校还将进一步探索完善教职工住房保障体系,为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做大做强博士后队伍和专职科研队伍,为更好满足教职工多样化租住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根据《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上海正加大保障房配建、集中新建、代理经租等公租房筹措力度,破解人才阶段性住房难题。
借着海上“东风”,复旦大学主动整合、拓展、优化校内外资源,探索学校住房保障新机制,提升复旦全球引才竞争力,服务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让各类人才在复旦安居宜居、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