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内讲解次数最多的95后

《青年报》:让宣言精神感染照亮更多的人

作者:刘昕璐摄影: 视频: 来源:《青年报》2020年7月20日发布时间:2020-07-23

复旦大学2018级硕士生李亚男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里,为不同的团队讲解过107次。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在信中,他提及“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并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报今天起带来一组报道,聚焦那些正以青春的方式宣讲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红色文化的90后大学生,看他们是怎样讲好关于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红色故事的。

国福路51号的一栋三层小楼,活跃着一群年轻人。在这座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曾经的寓所,也是如今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里,他们拥有一个共同身份:《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

复旦大学2018级硕士生李亚男就是其中一员。截至上周四,这名95后在展馆里,为不同的团队讲解过107次,成为馆内目前讲解次数最多的志愿者。常讲常新,是李亚男最大的感受。“讲解的过程一方面是向陈老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更是坚定自己信仰的过程,希望我们的坚持讲解服务,可以让宣言精神感染、照亮更多的人。”李亚男说道。

初见与启蒙陈望道是人生路的启蒙老师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这是《共产党宣言》译文的“开篇词”。在如今的志愿讲解中,戴着耳麦,精神饱满的李亚男总是要深情地讲述到这一段。

对李亚男而言,初次接触并熟记这段文辞优美又让人热血的译文,甚至可以追溯到10多年前自己的小学光景。

“可以说陈望道老校长是我人生路上的启蒙老师,我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尤其是历史类的书籍。”大概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总是觉得书不够读的李亚男借来姐姐初中的历史课本。在阅读中国近现代史一章时,他被一份叫《太白》的期刊和一个叫陈望道的名字深深吸引。

李亚男由此展开了在他那个年纪可以做到的全部追根朔源。初中时代,李亚男又阅读了一本关于中国共产党早期建党历史的书籍,其中再一次出现了陈望道。

“于是,我更多去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及在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也更加深刻领悟了在那样的时代,有这样一批信仰坚定的先辈。”李亚男说,这是他了解陈老和马克思主义启蒙的开始。

加入“星火”团信仰的味道比红糖更甜

2017年,李亚男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2018年9月,通过推免,李亚男保研到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入校办好入学手续后的第一件事,便迫不及待地去陈望道先生的旧居参观。

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在上海市委支持下,学校修缮了老校长陈望道先生的旧居,并以“信仰之源”为主题打造《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从工作人员那里,李亚男得知旧居正在招聘讲解志愿者和计划组建志愿服务团队。于是,他便积极报名,并在一系列严苛训练和选拔下,加入首批志愿者服务队。

与一般展馆不同,《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没有一位专职讲解员,而是通过组建“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培养具有高质量讲解能力的宣言精神传播者、能做扎实理论研究的宣言精神研究者、素质过硬志愿奉献的宣言精神实践者。

队名“星火”,取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与“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期待每一位服务队队员都能成为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

背诵讲解词,答题通关,对于李亚男这样一名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来说不太难,但对于不同的讲解对象,如何采用不同节奏、抽丝剥茧,成为一种考验。常讲常新,注入现实的关联,是李亚男在讲解志愿者之路上不断精进的方式。

李亚男感受到,著名的“真理的味道”故事,望道书房、“宣言墙”等展品和场景,总是让很多参观者意犹未尽,若有所思。一边吸引观众看实物,一边讲透背后的故事,引起精神共鸣,正是讲解员的职责所在。

“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里,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有一个人在奋笔疾书。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儿子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儿子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他叫陈望道,他翻译的册子就是《共产党宣言》。”

通常,李亚男讲完这则故事,还会提及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援引这则故事,并引导观众思考——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原来,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甘,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

要有“一桶水”让“真理之甘”被更多人受用

如今,“真理之甘”不仅仅是众多共产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回望初心之地,也成为很多公众自发选择的参观地。去年暑假,一位年轻妈妈把吵吵闹闹的几个孩子送进展馆参观学习。这位妈妈吐槽说,孩子的空余时间大多在玩手机,对于一些理想信念接触太少,她希望孩子能来接受精神洗礼。

刚到展馆,几个结伴来的孩子的确叽叽喳喳吵个不停,一路看展一路听故事,渐渐安静投入了。在“真理的味道”壁画前,孩子们好奇地发问:“为什么会把墨汁当红糖啊?”“墨汁苦不苦啊?”……后来,这位妈妈还发来微信告诉李亚男,儿子把参观经历写进了日记。

这让李亚男感受到肩上责任重大,“我们是在为孩子们植下理想信念的火种,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啊!”加上自己儿时的经历更让他确信,孩童时代接触到的信念真的会伴随一生。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对我们讲解员说,要给别人讲出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因此,我私底下查阅了和陈老有关的各种材料,以点带面去深入社会历史情境下去理解陈老等先贤们的历史选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入学习,以学代讲,以讲代学。”泡在复旦文科图书馆,李亚男阅读完10多本厚厚的相关书籍,“不辛苦,也很甜!”

“常讲常新,讲解的过程一方面是向陈老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更是坚定自己信仰的过程,可以说一年多的讲解经历,已经使陈老的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了自己的灵魂。”李亚男说,志愿服务队的功能绝不仅仅是讲解服务,也承载着历史教育、理论阐释、价值引导和人才培养的多重职能。

“这个暑假我们还会轮流讲解。”李亚男说:“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所讲,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广大党员尤其是青年党员更需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和复旦青年,更应该讲好复旦故事和传承复旦的红色基因。”他希望自己,能在“星火”团的大家庭,和大家一道,继续通过青春的讲解,让“真理之甘”被更多人品尝到并受用。

[对话]

记者:对于你而言,当“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李亚男:这是儿时梦想的一种升华。传播红色基因,宣讲红色故事,最重要的是自己真的理解,真的信任,真的身体力行去实践,即真学、真信、真实践。

相信我们以学代讲,以讲代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信仰定力,也不断深化红色故事的输出能力,可以真正做到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记者:成为馆内目前讲解次数最多的志愿者,这是如何炼成的? 服务队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未来还会怎么做?

李亚男:公众对于红色展馆和红色故事学习的需求和热情大增,自己经常和有经验的老师同学学习讲解技巧,多学多讲,不知不觉,自己就成为讲解次数最多的志愿者了。能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我很快乐,更觉得这很有意义。

今年是陈望道老校长首译《共产党宣言》一百周年,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学习陈老的精神,展现新时代复旦青年人的风采,意义重大。我们全体队员都很振奋,非常激动,更加觉得责任重大。在未来,我们还将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继续坚持把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做下去,做得更好,讲好关于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红色故事。

制图:实习编辑:何叶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