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的复旦人

作者:刘岍琳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0-07-17

物经千载出尘埃,从此便为天下瑞。

2020届本(专)科生“毕业生之星”风采展评活动落下帷幕,10位候选人在终审答辩中脱颖而出,荣获“毕业生之星”称号。校刊将推出专栏,分期展示“毕业生之星”的优秀事迹。

在复旦,他们从懵懂走向坚定,从理想通往未来。他们已是复旦星空里闪耀的星星,胸怀远大理想、矢志艰苦奋斗、锤炼过硬本领、心系祖国人民,践行着“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赵伯罕——

找到自己的路,找到热爱的事业

“即将毕业,但其实我才刚刚启航。我相信未来由我掌握,哪怕只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只要一直向着目标努力,那么总有一天,我会看到国家因我而变得更好。”

专注科研之路

赵伯罕是坚定不移的那类人,一旦选择了一条路,就会在这条路不懈前行。高三暑假在一家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的实习,是他接触网络相关知识的契机;大二进入赵进老师的实验室,是他踏上计算机网络领域科研之旅的起点。他从此把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领域定为事业方向,成绩始终位列专业第一,获得多个奖项。

他作为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SONIC实验室核心成员,参与了实验室国家级科研项目“面向多业务融合的软件定义网络(SDN)规模试验与验证”;申请了本科生研究资助计划“望道计划”,作为独立负责人完成课题的所有研究工作。目前,他已经作为第一作者完成四篇论文。学习与研究提高了赵伯罕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水平,也让他对何谓科研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他也在探索中选定了未来之路,将前往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网络科学实验室继续学习,希望在感兴趣的领域中拓展。

培养创新精神

建设更快、更稳定的网络体系结构一直是他的研究目标。

赵伯罕认为,发现问题是一切研究的起点。因此他勤于思考,尝试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主动培养创新精神。

他积极参与工业界的项目研发,担任了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的研究实习生;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的吴文斐团队一起参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自适应网关技术合作项目。

通过把科研成果与工业界需求结合的实践过程,他更深刻地认识到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发,本质上都是在为建设一个更快更稳定的网络体系结构做努力和尝试:优化数据平面的转发效率,让网络数据的传输速度变得更快;识别不同流量的应用类型,更精准地为不同的服务需求分配带宽;完善故障发现和修复机制,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019年9月起,他成为了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的研究实习生,参与网络处理性能优化、前沿新技术应用研发等项目;2020年初,他参与了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吴文斐团队的研究项目,探索工业网络领域的热点问题与前沿科研成果的结合点,努力推动网络科技的进步和相关成果的落地。“实际落地的工程与纯学术的研究有很大区别,需要更多地考虑现实因素,考虑每一个环节的潜在问题和收益对比”,赵伯罕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体会到发现问题和创新能力是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也感受到了科研实践的乐趣。 

复旦精神伴一生

赵伯罕积极参加学生工作与社会实践活动,担任班长和学生会干部,是思源计划第五期成员,这些经历丰富了人生阅历,增加了生命厚度,也让“团结服务牺牲”的精神浸入心灵,伴随一生。

作为班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主动担任班级健康联络员,每天关心同学的身心健康;作为校学生会干部,他组织过百团大战、上海市大学生智力运动联赛等多项大型活动;作为思源成员,他在京津冀地区进行社会调研,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访学;作为家乡的一员,他以义工和志愿者身份投身建设。

2017年7月,他赴甘肃省张掖市明花乡支教,第一次作为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学生们期待的眼神,他切身理解了“知识改变命运”,努力学习,努力科研,不仅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在于现在或者未来的研究成果能够使更多的孩子受益,能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在实践与服务的过程中,他更加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重温了自己的入党初心。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唐溪若——

复旦生涯是一场蜕变

“我的故事从通过保送生考试进入复旦开始,那时刚被调剂进入小语种的我,不敢想象会在复旦成为一名辩手、一位跨学科研究者,会出国交换并立志献身教育事业。

跨学科的学习和发展

“该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人成长呢?”这是唐溪若曾一直思考的问题,而复旦宽松厚实的通识教育给她寻求答案提供了一切可能。她加入多个心理专业课题组:参与陈斌斌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家庭实验中探索第一胎儿童基于第二胎出生前后过渡阶段的变化因素;参与陈侃教授的发展心理学课题组,长期负责复旦附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教授4门儿童社交情感能力培养课程。这期间,她渐渐萌生了聚焦儿童发展、关注人类命运的志向。

疫情期间,她主动参与《重大灾害后心理干预》的翻译。目前仍在华师大跨文化儿童发展实验室研究儿童社会认知等议题。

结合科研经历、专业优势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唐溪若独立完成了两项以国内农村儿童和国外华裔群体为样本的课题。2018年,她申报的课题《跨国家庭的经历与愿望:华人移民社群的家庭语言意识形态分析》入选曦源项目,从语言学及社会学角度,研究美国华人移民家庭的语言政策,为缺乏中文教育资源的移民家庭提出了建设性意见。2019年,她进入哈佛大学斯诺实验室,参与哈佛教育学院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持的农村学前教育项目。作为唯一一名国内高校本科生,她在高效完成数据处理工作之余,独立创建出农村教师反馈性言语质量评估的编码系统,并将之运用于独立课题《共享阅读的重要性:中国农村幼儿教师反馈性言语的使用分析》。2019年11月她应邀参加哈佛上海的“中国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会议”并做学术海报展示,12月为“全国幼儿园语言教育研讨会”撰写专题摘要。

未来,在研究“跨学科人类发展研究”的路上,她将继续秉持“学好外国语 做好中国人”的外院精神,潜心学术研究、立志科研报国。

演绎复旦风采 服务校园发展

唐溪若曾任复旦英文辩论队队长。四年来致力于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推进文化交流。她在英语演讲与辩论中不断磨炼语言与思辨能力,为复旦在多项国内外赛事中争得荣誉

唐溪若积极投身公益与文体活动。在本科生院招生宣传和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会议中,作为志愿者累计提供130余小时的服务;在日慈基金会公益大赛中,以法律教育主题教案斩获冠军;作为志愿者协助美国华人教育非营利组织Little masters在华支教活动,累计服务300余小时;疫情期间她参访20余名海外华人,发布2篇阅读量3000+的推文。作为啦啦队成员参与校运会开幕式、健美先生等体育活动。


复旦-7_PDF.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