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开放参观。 (复旦大学供图)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打磨讲稿。(复旦大学供图)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为参观者介绍和讲解。
100年前,陈望道首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问世,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种点亮了中国,也奠定了建党的思想理论基础。
100年后的今天,在位于杨浦区国福路51号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有一群年轻人,仍然在跟随陈望道的足迹——在陈望道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在《共产党宣言》光辉的映照下,复旦大学青年党员师生自觉集聚,自发组成了一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为观众讲解。短短两年,他们在工作学习之余,已服务社会各界参观者五万人次,人均每年讲解700多场。
在岗队员30名,全部为中共党员,平均年龄29岁。“星火”是这支志愿服务队的名字。取名“星火”,寓意“星火一丝、可以燎原”,队员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每个人都是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都尽己所能地传播“真理之光”“信仰之源”。
这支年轻的队伍,因共同信念而集聚,为共同理想而奋斗。一位队员吐露心声:“我们在这一场场的讲解中,通过讲老校长陈望道先生的故事,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理想和信念的过程中,自己也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心灵的滋养,更坚定了信仰。”
今年是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100周年。在党的99周岁生日来临前,6月上旬,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参加志愿讲解服务的经历和体会,表达了做《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的信心和决心。近日,他们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
传承理想
追随老校长足迹,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我们每一位队员都希望成为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心中有火、眼里有光。我们也会在深入历史纹理和细节的过程中,真正成长为有根有魂、懂马信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国福路51号,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1956年至1977年的寓所。2018年5月,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发起,上海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陈望道旧居修缮后成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走进这里,有则故事已经耳熟能详,但总是久听不厌——
1920年,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处老宅内,29岁的陈望道把一块铺板架在两条长板凳上,既当桌子用,又当床用,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翻译完成第一版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其间母亲送来粽子,陈望道错将墨汁当成红糖水蘸了粽子,还连道:“够甜了。”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流传至今。
2018年,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陆婷婷看到纪录片《真理的味道》中这一幕时,一阵无言的感动在内心升腾,深受感召。同年5月,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开馆后,她主动请缨,成为“星火”志愿服务队首批001号讲解员,并接待了首位参观者——上海市委书记李强。
之所以成为“001号”,和陆婷婷的经历密不可分。大学期间,她在市民热线担任过英文接线员,在红房子医院做过导诊,在校友会担任过志愿者,一晚上为学校募集到2万元善款……
“我是一名中共党员,用业余时间志愿服务他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志愿服务也为我带来了自我实现的满足感。”陆婷婷说。
据“星火”志愿服务队队长、新闻学院2018级博士生钱威丞介绍,目前30名队员的专业覆盖文、社、理、工、医等各个学科,其中包括7名青年教师、20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23名学生志愿者都是90后。“我们每一位队员都希望成为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心中有火、眼里有光。我们也会在深入历史纹理和细节的过程中,真正成长为有根有魂、懂马信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分为两大主题陈设:“宣言中译信仰之源”展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中译和影响,彰显上海红色起源地的精神与传承;“千秋巨笔 一代宗师”介绍陈望道的生平事迹,勾勒其作为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思想家、学者的光辉人生。
过去两年多来,志愿服务队的年轻人除了利用业余时间在这里做义务讲解员以外,他们还结合专业所学参与研究整理,参与发掘红色资源,先后开发了42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史微课程,为党团支部、师生、社区和各界群众提供“点菜”服务,开展主题宣讲430多场、听众逾1.7万人次。
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全校党团活动全部转到网上,理论微课程和在线讲解更受欢迎、普及度进一步提高。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已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批研究项目依托展示馆开展,一批示范党课、情景思政课就在馆内讲授——这里,已是上海有影响力的“红色地标”。
传递火种
分类分众讲解,把展板文字鲜活表达出来
“想要做好《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我们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史实,也要学会捕捉听众的反应,把展板上的文字更加鲜活地表达出来,将这份红色基因的温度传递给每一位参观者”
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真懂、真信、真干,才能传递希望火种。
“最好的学就是讲。”秉持这一理念,复旦大学的这支志愿服务队开启了“1+2+3”培训体系,即 “一轮阅读、两轮领学、三轮测试”。
简单地说,志愿服务队队员在上岗之前要进行一轮自学阅读,指导老师开具相应书单,同学们完成打卡自学,通过学习沙龙汇报读后感;两轮领学是指,至少邀请一位学者、一位专家,分别针对《共产党宣言》的经典文本,主要带领对文章逐字解读、学习;三轮测试,意味着队员要通过笔试、口试、现场模拟测试三轮考核。
哲学系教授吴晓明是志愿讲解服务队的顾问,已给队员们做过多次辅导。在他看来,《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是一个历史、理论、逻辑以及个人命运的交汇之处。
“这里值得讲的故事太多,因为历史向来是和理论、逻辑交织在一起的。黑格尔曾经说过,如果谁把历史讲得枯燥乏味,实在是太惊人的事了。”吴晓明给学生讲《共产党宣言》背后的历史和故事,也给学生讲理论,“指导大学生讲解,不能只有口号,也不能只有理论,更不能只有故事,必须结合史实,清楚地诠释学理,才能让年轻人自己懂、自己信,然后他们的讲解才会更加深入人心。”
法学院硕士生纪明岑曾在参加复旦大学博士生宣讲团备课时深入研究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经历,因而对陈望道个人以及过往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我有强烈的疑问,他究竟是在怎样的人生阅历和时代背景下,又为何有能力和毅力完成这样一件事?”纪明岑阅读了两部陈望道的传记,被深深吸引,于是报名成为志愿服务队的队员。而在吴晓明的指导课上,他的疑问得到了解释。
“毛泽东同志曾经对斯诺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他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第一本书。我个人的体会是,学习并讲解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经历,也让我自己更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2018级硕士生李亚男是这个志愿服务队中讲解次数最多的成员之一,如今已经讲解了94场。提起这份志愿经历,他感慨:“收获远远大于付出。”
李亚男读小学时第一次从书中看到陈望道的故事,就被深深感动。2018年8月,他听闻《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开馆不久,就带着对老校长陈望道的敬仰之心,报名成为志愿服务队的讲解员。由于阅读过大量陈望道的生平传记,他被顺利录取,成为展示馆的第二批讲解员。
“会讲”,也是一门技术活。在陆婷婷看来,这份工作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展板进行简单的解说”。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她会听到很多“有趣”的提问。“为什么陈爷爷要熬夜工作?他不困吗?” “他怎么能把墨汁当成红糖,还说够甜了?” “陈爷爷生病了还要写书,他累不累?”……陆婷婷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来到《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小朋友们在参观过程中经常关心的问题。孩子们的提问,启发着志愿服务队的工作。怎么把“真理的味道”讲出来,怎么给不同年龄段的参观者讲好“真理的味道”?
经过不断的梳理、总结,志愿服务队形成了分类服务、分众讲解的方法:针对不同参观群体,在基础讲稿上进行微调。对于小朋友们,队员们在讲解中会更注重故事性,对“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样的故事会展开叙述。对学生群体,讲解的重点是帮助青少年在深学细悟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而遇到专家学者而言,讲解中则会穿插更多史料,并即时与参观者分享、探讨。
“想要做好《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我们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史实,也要学会捕捉听众的反应,把展板上的文字更加鲜活地表达出来,将这份红色基因的温度传递给每一位参观者。”陆婷婷说。
学思践悟
感受信仰力量,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既然已经选择把陈望道作为自己的精神偶像,那就要身体力行地传承老校长留下的红色基因,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润物细无声。在一次次的义务讲解活动中,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不仅浸润于“真理的味道”之中,他们也日渐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在近百次的讲解过程中,李亚男对陈望道的理解愈发深刻。陈望道的事迹、精神,也在无形中塑造、影响着李亚男的人生轨迹。李亚男已经决定,博士毕业后报考选调生、投身基层建设。“正如总书记在回信中所言,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既然我已经选择把陈望道作为自己的精神偶像,那就要身体力行地传承老校长留下的红色基因,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志愿服务队队员之一、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讲师唐荣堂如今在虹口区基层单位挂职。这位新闻学院的毕业生,2012年时曾在位于贵州息烽的复旦中学支教。这是复旦大学对口支援的学校之一,当年,他曾带出了该校唯一一名考上复旦大学的学生。“这两年,我在复旦校园里遇到了好几位当地考来的大学生,有些正是通过腾飞计划等专项计划考进来的孩子。”唐荣堂说,“结合在展示馆讲解的学习经历,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生动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志愿服务队队员郑要的理想,也是成为一名高校思政教师。她曾对大学生和中学生进行调研,发现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很感兴趣,但宣讲方式则影响着他们的兴趣,且不少年轻人都很有家国情怀。“讲解的经历常常让我陷入思考:如果以后成为一名教师,该如何以更贴近学生的方式为他们授课,让他们久久铭记这份深植于心的家国情怀。”
“我们是一支信仰马克思主义、传播《共产党宣言》精神的队伍,复旦大学所在的上海,是党的诞生地、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有着优良的红色传统和育人资源。”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主任周晔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未来将 “笃志” “笃学” “笃行”,进一步厚植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做到信仰如山、信念如铁、信心如磐。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表示,学校将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更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学习总书记的回信,学校再次深化了对于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为高校传承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指出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钱威丞很难忘记这一幕:那是他第一次走进陈望道旧居为支部党员讲解的时候,站在旧居二楼的房间,看着陈望道老校长为新闻系亲笔题写“好学力行”的系训,同学们目不转睛,贴近着看那四个字……“这幅画面我记忆犹新。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传承,我们和老校长在旧居的空间里相遇,话语、思想、精神、信念在这里得到传播。我想,这就是我们这支志愿服务队为红色基因传承所作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