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部分队员在馆前合影。新华社发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设“真理的味道。”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收到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这8个字不约而同在每位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心中回荡,让他们更明晰前行的方向,坚定脚下的道路——成为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与《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相伴而生。队名中的“星火”一词取意自“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目前在岗队员共30名,专业覆盖文、社、理、工、医各个学科,平均年龄29岁,其中7名青年教师、20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至今,“星火”青年们服务社会各界参观者近5万人次、年均讲解700多场。
自我革新的勇气,来自保持更好的上进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陆婷婷是“星火”的第一位学生讲解员。学习、超越和担当,是她两年多来深刻的感悟。
在陆婷婷看来,把厚厚的讲解稿背出来并通过考核只是第一步,为了更好地完成讲解工作,她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多向前辈学习、向经典学习、向实践学习。
两年多时间,小陆作了几十次讲解。她觉得,要学会自己给自己设置一些挑战,比如今天的我是不是比昨天讲得更流利了,和参观者的互动是不是更自然了,时间把控是不是更从容了,史料是不是掌握得更全面了?“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保持我们党的肌体永葆青春,就必须有刀刃向内、自我革新的勇气。落到每个个体、落到我们的讲解工作,亦然。”对于陆婷婷而言,这份勇气,就是必须保持“我还能做得更好”的上进心。
“我是一名党员,用业余时间志愿服务他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志愿服务也为我带来了自我实现的满足感。”2016年开始,博士一年级的陆婷婷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16级硕士班辅导员,把志愿服务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复旦学子。她所带的硕士班学生先后参加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下设周公馆的志愿服务工作,到基层部队给战士上党课……通过将课堂知识融入具体实践,陆婷婷的学生也逐渐感受到服务他人所带来的获得感与满足感,班级16名学生中有2人加入学校博士生讲师团,3名学生通过学校人才工程预备队选拔,加入了辅导员队伍。
今年毕业的她,选择留校担任专职辅导员,也将继续留在旧居服务,“小陆老师”希望将这份初心,传承下去。
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求学之路行稳致远
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晓菲,同样是“星火”的首批队员。当被问及当初为何加入时,她回答:“那时我正处于直博第三年的关键时期,繁重的学业任务让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而数学科学学院苏步青、谷超豪等老一辈科学家笃志向学、立志报国的故事,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要想在求学之路上行稳致远,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撑。所以我选择成为‘星火’的一员。”
刚成为志愿者,苦练基本功是必须的。志愿者要经过一轮阅读、两轮领学、三轮测试才能上岗。那段日子,她随身带着两样物品,一件是近期需要研读的学术论文或书籍,另一件是展示馆的讲解稿。她常常会在一天繁重的课业结束后,或利用在校车、在地铁上的碎片时间熟悉、打磨讲解稿,或在每次志愿服务尚未开始时,默默研读论文,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与时间赛跑的人”。
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张晓菲发现每一次讲解与其说是志愿付出,其实更多的是收获与成长。对《共产党宣言》的研读,也不断开拓着她的格局和视野,从“万国无产者团结起来”到“世界人民大团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她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共产主义理想。
这一切也开始对张晓菲的学习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她开始思考,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博士生,自己能为这个时代做些什么?她希望自己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努力扎根祖国的广袤大地,时刻铭记自己“宣言精神传人”的身份,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穿越时空的对话,是信念之钥是精神之钙
纪明岑来自法学院刑法学专业,最初纪明岑是以“《宣言》精神与党的初心使命”主题宣讲为契机,成为复旦博士生讲师团的一名队员。在为宣讲备课过程中,他对《宣言》精神有了更为系统的认知,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穿越浩荡时空的真理力量。第一次实地走进望道旧居,纪明岑总有一种与老校长穿越时空开展对话交流的强烈感受,尤其当他走到旧居二楼的藏书室展厅,看到老校长伏案写字的蜡像时,百年传承的复旦红色基因、首译《宣言》的真理之甘以及以陈望道先生为代表的建党先辈们所经历的峥嵘岁月一下子涌上心头。
纪明岑本科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位于重庆,老校区正是坐落于承载着红岩之魂的歌乐山脚下,学校正门的对面就是红岩魂陈列馆。本科四年,他曾数次以个人或支部组织生活的形式参观纪念馆,认识和体会着饱含热血的红岩精神。复旦大学是全国红岩烈士最多的高校,作为“夏坝的延安”、大后方的“红色堡垒”,当他通过陈望道的人生足迹进一步了解和研习复旦大学在北碚立校的历史后,记忆一下子被拉回山城,曾经所见历历在目,内心的感触更加强烈。
读完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党员的回信后,纪明岑感受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说,“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理想信念。”在他心中,这份“理想信念”,不仅是共产党人的信念之“钥”、精神之“钙”,也是从陈望道老校长翻译《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起,复旦大学种下的红色基因——追求真理、作育国士、维护国家的精神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