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复旦大学“星火”队:讲好《宣言》践初心

作者:吴振东、潘旭、郭敬丹摄影: 视频: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2020年6月30日发布时间:2020-06-30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星火”,是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名字,寓意着每一位队员都能成为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心中有火、眼里有光,学思践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

6月30日,《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部分队员在馆前合影。

6月上旬,在党的99周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他们写信给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参加志愿讲解服务的经历和体会,表达新时代青年学子做《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的信心与决心。

近日,总书记的回信到了。大家欢腾雀跃。

习近平在回信中表示,100年前,陈望道同志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你们积极宣讲老校长陈望道同志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你们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

习近平强调,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真理之甘,信仰之源

国福路51号,上海杨浦区一幢掩映在绿意中的老洋房,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于1956年至1977年居住在此。如今,旧居经修缮后,作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并常设“宣言中译信仰之源”主题教育展。两年多来已接待4万余人次参观,逐渐成为上海一处醒目的红色地标。

6月30日拍摄的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内的陈望道蜡像。

时间回到100年前的那个早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陈望道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独自住进老宅。简陋的屋内,他把一块铺板架在两条长板凳上,既当桌子用,又当床用。

摆在“桌”上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并于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为了译书,陈望道“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因全身心投入,他曾把墨汁当作红糖蘸着母亲送进房间的粽子吃,并对母亲说“够甜,够甜”,这便是“真理味道有点甜”的来历。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的标志性著作就此在中国传播开来。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大批杰出革命志士的成长、为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铸魂、引航作用。

走进展示馆,主题教育展从“诞生:阶级使命、人类解放”“共震:华夏命运、道路抉择”“中译:承译巨著,传播火种”到“影响:信仰之源、时代担当”,系统展示了《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传播、翻译、版本,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巨大影响。除首个中译本等珍贵文物外,馆内专辟版本厅,陈列众多《宣言》版本,观者无不震撼。

6月30日,志愿服务队队员、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陆婷婷在为观众讲解。

“我有一种与老校长穿越时空进行对话的强烈感受。尤其当我走到旧居二楼的藏书室展厅,看到老校长伏案写字的蜡像时,百年传承的复旦红色基因、首译《宣言》的‘真理之甘’以及以陈望道为代表的建党先辈们所经历的峥嵘岁月顷刻间跃然心中。”“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纪明岑,这样形容自己第一次走进《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感受。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现在,你们积极宣讲老校长陈望道同志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

“总书记的回信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志愿服务队队员李亚男告诉记者,自己已在展示馆中为专家学者、社会团体等不同参观团队讲解过90余次,算是目前讲解次数最多的志愿者之一。“常讲常新,讲解过程一方面是向望老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更是坚定自己信仰的过程。一年多的讲解经历,已经使望老的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了自己的灵魂。”

据了解,“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由复旦大学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党员联合组成,覆盖文、社、理、工、医各学科。两年多时间里,志愿服务队共服务学校及社会各界参观者近5万人次、年均讲解700多场。不单单是讲解,志愿服务队清醒认识到,这份工作承担着历史教育、理论阐释、价值引导和人才培养等多重职能。

6月30日,当日上岗前,志愿服务队队员们一起确认当日的展品和讲解内容。

志愿服务队队长钱威丞表示,近年来,服务队在学习培训上下足功夫,形成了1+2+3的培训体系,分别是一轮阅读、两轮领学、三轮测试。即志愿服务队队员在上岗之前要进行一轮自学阅读,指导老师开具相应书单,同学们完成打卡自学,通过学习沙龙汇报读后感;两轮领学主要是至少邀请一位学者、一位专家,分别针对《共产党宣言》的经典文本、主要领导解读文章进行逐字领学;三轮测试则要求队员通过笔试、口试、现场模拟测试三轮考核。

讲,就是最好的学。据介绍,志愿服务队中不少队员都有主题党课、微党课的宣讲经历,依托复旦大学多个平台进行充分锻炼。志愿服务队将金牌队员的成长经历固化成建设机制,从各类理论类社团中吸纳优秀同学进入志愿服务队,也要求志愿服务队的队员围绕一个主题做好备课宣讲一门党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本身设有《共产党宣言》课程,讲解工作又促使我进一步原原本本学经典,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同时,我努力在实践中学习,一次次的讲解就是一次次的锤炼,只有虚心听取听众的反馈,才能提升自己的讲解水平。”志愿服务队队员陆婷婷说。

钱威丞说,作为一支年轻的志愿服务团体,服务队当前最紧要的还是强化人才培养,完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全链条培养。一是在讲解服务上,注重个性化。二是在能力锻炼上,提升有效性。三是在成果产出上,对标长效性。“我们将长期关心关注队员们的成长和发展,形成个人成长档案,为每一位队员营造‘精准滴灌’的成长环境。”

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

“希望你们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里的这句勉励,让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豪情满怀,也深感责任重大。

“总书记的回信是对陈望道老校长首译《共产党宣言》的高度评价,是对志愿服务队积极宣讲老校长首译《宣言》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充分肯定,是对学校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更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的殷切期望,也是对全国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提出的明确要求。”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说。

焦扬表示,全校上下正迅速行动起来,把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及时进行传达、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星火”志愿服务队要积极承担重要任务,努力发挥更大作用。

6月30日,志愿服务队队员、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5级直博生张晓菲在为观众讲解。

“感觉身上担子更重了。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研究生党员,学习好、研究好、宣传好马克思主义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我将进一步深化‘四史’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在实践和服务中继续传承好复旦红色基因,践宣言精神。”志愿服务队队员、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廉国强说。

队员张晓菲来自学校数学科学学院,对于之后的讲解,她充满信心。“我能够用理科生严谨、更具逻辑性和创造力的独特视角,深入浅出地为参观者讲好红色故事,深植红色基因。我也坚信在展示馆的志愿服务经历,会让‘红色’成为我青春最庄严的底色。”

一些队员临近毕业,即将离开复旦校园。他们表示,无论走到哪里,都将努力扎根祖国山川大地,时刻铭记“宣言精神忠实传人”身份,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让红色基因在中华大地接续传承。

回望大道,波澜壮阔;展望来路,其道大光。青年是一个美好的词汇,时年30岁的青年马克思写出《共产党宣言》,29岁的陈望道首译出其中文版,将红色火种撒向更广袤的土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回信精神为引领,必有更多青年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制图:实习编辑:何叶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