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很多的绝境,我们医生要做的,就是给患者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人文关怀为病家点燃生命希望。”
扶危渡厄、医者担当,一场新冠病毒抗疫战,为医患沟通带来怎样启示?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别出心裁,通过真人秀课程,让抗疫一线医务人员面对镜头,重现往事,讲述亲身经历及感悟。三位抗疫英雄治病救人之时,亦为医患沟通、医学人文等带来系列启示和思考。据悉,视频将以课程形式发布,并作为院内进修医生、规培住院医师的医学人文教授内容,提升青年医生人文素养,塑造和谐医患关系。
疫情期间的医患关系,信任而亲密
重症医学科吴威医生,作为支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医生,至今难以忘怀一位患者:60多岁的女患者从武汉来沪探望定居上海的姐姐、姐夫。抵沪一周后,她出现了症状,随后姐姐、姐夫出现症状,姐夫因高龄且合并基础性疾病,最终过世。噩耗传来,对患者成了迈不过去的巨大打击。
“新冠肺炎患者和家属都处于相对与社会脱节的隔离状态当中,如何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吴威说,“一线进入污染区的临床医生,由于疾病救治还处于探索阶段,也很难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与家属充分沟通,所幸,后来这一状况得到充分认识并有所改观。”在他看来,很多患者表现出焦虑,轻症患者可以用手机和家属及时进行电话、微信交流,重症患者家属的焦虑,同样亟需专业人士的干预和安抚。
吴威和李欣在市公卫中心
吴威的孩子为爸爸作画
疫情期间,医患关系亲密且信任。如何将良好医患氛围延续下去?吴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建议:医患双方都要在思想上作出一定转变,医务工作者日常诊疗时,还应兼顾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求,付出更多耐心,力所能及为病家开展关于病情的有效沟通。患者也应通过一次疫情,真正看到并理解医务工作者“一心为了病人”的医者初心,共同为实现健康通力合作。
医生是绝境时燃起希望的那个人
对心外科李欣医生而言,支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日子里,看到了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面对真正的生死状态。作为从事体外循环的医务工作者,他直言:时时刻刻面对生死,自己每个选择都可能关乎患者的生命。此次抗疫中,被许多外行所熟知的ECMO(人工肺),在李欣看来并非“救命神器”,而是“续命工具”。最终帮助患者拯救生命的,是医务工作者对病家投入的持续抢救。
“ECMO的关键价值在于当患者实施常规手段无效时,又出现了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状态,通过暂时的ECMO替代,让患者有机会活下去。只有性命得到延续,后续所有治疗手段才能发挥有益作用,患者生存几率才有机会达到最高。”李医生说。救治过程中他也在思考:ECMO救治费用昂贵,如果没有国家支持,患者靠家庭一己之力,能负担得起所有费用吗?上海在ECMO应用上,集聚最优质医护资源,才达到这样的效果,如果没有这种模式又会怎样?
“人生有很多的绝境,我们医生要做的,就是给患者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人文关怀为病家点燃生命希望。”李欣道出许多医生的心声,“更多时候,医生只是提供帮助、给予抚慰,并不能真的决定患者生死。但我们相信,只要付出更多努力,将技术提升得精益求精,下一次遇到疫情、遇到危难之时,至少可以让自己心里没有更多遗憾。”
“平凡”逆行者同样值得歌颂
呼吸科叶伶医生,报名过不止一次紧急任务,他还曾报名援藏我。疫情一开始,叶医生就主动请缨报名去武汉,为此,家里特意准备了大行李箱,里面装满了压缩饼干。2月7日,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完成任务的叶医生,又匆匆忙忙拎起行李箱,赶到医院与大部队汇合,前往武汉驰援。
当无数人用“最美逆行者”来形容支援武汉医务工作者时,叶伶却谦逊表示,“面对这场战役,我们就是军人。军人在战场上可以退缩吗?不可以,我们没有任何退缩的理由。医学生入行时就有希波克拉底誓言,其中,有那么一句‘志愿献身医学事业’,我们恰好是用行动来实践这样的誓言。”
叶伶医生在市公卫中心
在他看来,真正的逆行者,是那些原本并不需要付出的群体。“就像武汉病房里的扫地阿姨,家里拆迁得来几套房子,她已经辞职又选择回来,她原本不需要再来打扫卫生,但最终她还是留下了;就像社区基层工作者,他们深入到角落,不分日夜地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就像有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像医务工作者一样,穿着隔离服进入病区、深入病房,摄下医务工作者的珍贵画面……”叶伶说,“许许多多小人物,点点滴滴的社会力量,感动着我们。各司其职,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分,更多一点力量贡献社会,这就是能打赢抗疫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