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新闻学院: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铸魂育人 ,培养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本科生院、新闻学院发布时间:2020-06-09

编者按:近日,教育部发布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会后,复旦大学立即启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程,目前已构筑起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为辐射的课程体系,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目前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已覆盖所有院系,示范专业已覆盖所有哲学社会科学院系,并向理工科院系持续延伸。

学校主页陆续推出“课程思政”系列报道,全面展示各院系、各学科、各科研机构在“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典型案例,综合呈现复旦大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探索与成果。 

新闻传播学是触及意识形态核心的专业。任何新闻传播理论,都程度不同地带有意识形态属性,带有它所属的经济社会结构与生俱来的精神旨趣和文化特质。在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名正言顺地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要理直气壮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识”去辨别和引领新闻传播专业理论的“知”,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思政不能限于“隐性教育”,必须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显性教育”相结合,依托专业课程,通过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让每个学生都具备新闻传播从业者应有的思想政治素质。

有着90年发展历程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之一,具有雄厚的教学和研究基础,有着“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的美誉,在全国新闻学科和新闻教育中居于引领地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铸魂育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回答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首要问题。

建设好关键课程,示范带动全院课程思政建设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灵魂、核心和骨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是新时代高等学校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院建设好“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专业核心课程,不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素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传统,老系主任陈望道翻译了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自上世纪50年代,“两典一笔”成为教学设置的重中之重,其中的一“典”,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论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带头人童兵教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新闻学博士,2001年,他领衔组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团队,这门课一亮相就是新闻学院本科生必修课,3年后变成全校人文类基础课,很快成为复旦、上海乃至国家级精品课程。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讲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新闻论著,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性原则,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与追求真理的世界观,突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优势,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分析西方新闻传播理论话语。课程团队认为,学好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要带领学生系统梳理,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大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成长的‘易感期’,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张涛甫教授说。

读经典原著,却从不拘泥于过去故步自封,而是不断调研、回应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主动关联热点新闻话题。党的十九大后,第三版课程教材出版,同时配套推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问百答》;教学方案保持每年10%左右的内容更新比例,不断设计新的课程课件。近年来,课程依托国家级精品课升级版不断提高质量、提升能级,打造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发挥人才集聚优势,打造全国马新观理论研究基地;发挥多平台优势,打造全国马新观学术交流基地;借助资源优势,打造全国马新观人才培训基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各门课程的建设之中。新闻学院目前一共开设16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法规与伦理”“舆论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新闻编辑”“传播学概论”“媒介融合”“整合营销传播”“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深度报道”、“走进新闻传播项目”、“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项目”、“记录中国”专业实践项目。各门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新闻学课程教学和改革的方方面面,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各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提质升级,构建起全课程育人、德育全覆盖的新格局,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闻传播专业教育。

组织好实践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根本遵循,学院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强化实践育人,建设“进基层、懂国情、长本领”的新闻传播实践育人项目。“感知和记录中国,力行新时代青年担当”——2016年,新闻学院联合知名媒体澎湃新闻开设“记录中国”实践项目,打开新闻专业学子面向社会“公海”的通道。学院专业教师与澎湃记者全程指导,学生真采、真写、真发表,切实锻炼了作为新闻工作者所必需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记录中国”项目与国情和社会紧密相连。2016年的项目主题是“打赢扶贫攻坚战”,2017年重走80多年前西南联大西迁之路,2018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生们以“回首来时路,开启新征程”为主题,走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等重大工程调研采访。4年来,学生们的足迹遍及20个省份、39个县市,采访对象超过200人,在专业教师和媒体记者指导下发表报道50余篇,被人民网等众多媒体平台转载,总阅读量破千万。2019年10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新闻作品集《记录中国》在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得到结集出版。

建设好教材基地,打造复旦新闻教材品牌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中国新闻学科教材出版和研究史上也是起步最早、基础最厚、影响深远。在教材出版的开拓创新方面始终走在全国新闻传播院校前列。2018年6月,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米博华院长担任编写组核心成员的《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出版。讲义对习近平新闻思想进行了深入阐释,形成了体系完整、科学系统的新闻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近年来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管好用好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精神,学院组织编写了新媒体传播系列教材,力争引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教学改革,为培养合格新媒体专业人才的重要支撑。刘海贵教授主编的整套“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核心”教材共13册,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分批出版。

2019年9月,学校新闻学院入选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基地体现习近平“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重要论述,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科教材研究基地,为中国特色新闻学科教材的研究和编写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通过3—5年的努力,基地将建设成为一流的新闻学科教材研究智库、一流的新闻学科教材研究与交流平台、培养和培训一流的新闻学科教材研究团队和编写团队、以及建成一流的新闻学教材和教材研究数据中心。根据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学科的发展定位,基地拟重点研究的选题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教学及教材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科建设及教材体系研究、新技术时代新闻学教材发展趋势暨教育理念研究、国内外新闻学教育及教材案例研究、国内外新闻学教材数据库研究等。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李沁园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