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世界,灾难面前,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我们体验了生命的脆弱,也感受了生命的可贵,我们既体验了生命的渺小,又感受了生命的伟大。生命是一本无字的大书,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复旦大学推出特别策划,邀请文社理工医的老师与读者一同“阅读生命”。如何在特殊的生命体验中阅读?如何阅读中升华生命体验?如何理解阅读的意义,如何诠释人生的使命?今天,让我们和复旦老师一起阅读生命!
理解生命中的智能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物理学家薛定谔曾于1944年写过一本《生命是什么》的书,他希望从分子水平来思考生命的现象,并讨论了人类意识与物理世界的关系。自此以后,科学家们便对人工智能开始了长时间、孜孜不倦的研究与探索。
人工智能专家们希望人工智能能战胜人类棋手,于是从1956年开始的第一波人工智能热潮开始,至今耗费了70余年的时间,我们见证了AI逐渐升级换代,依次战胜了跳子棋、国际象棋、围棋的人类顶尖棋手。
专家们也希望人工智能能像人类一样认人和识别各种目标,于是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技术,从最早的特征脸,到具有统计学习理论支撑的支持向量机,再到可以整体认人的流形学习和按眼睛眉毛鼻子差异认人的非负矩阵分解,直至现在的能与人的视觉通道神似的深度神经网络。在大数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的预测性能、计算速度都进步显著。人工智能技术的技术已充斥了日常生活的每个毛孔,刷脸智能支付、乘车智能安检,随处可见。在本次新冠疫情期间,我们也能见过疫情数据智能可视化、新冠肺炎CT图像自动诊断等智能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让一些人乐观地以为,我们也许离完全读懂生命中的智能只有一步之遥。如同其它学科似曾见过的”数学的终结”和19世纪末“物理世界仅存的两朵乌云”一样,只要把细枝末节解决掉,就能进入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了。
然而,这一步之遥也许要跨越的是人工智能与真正智能间的鸿沟。
尽管对于生命中的智能,凡属能够量化、能编成程序的,我们都已经尽所能,让其的人工智能拍档在某一性能上接近甚至超越了人类。然而,无法量化、无法用现有书本中的理论程序化的,人类对这些智能的阅读和理解目前还很渺小。哪怕是人类那可以不加思索、快步如飞的走路,我们也还不完全明究理,更不用说情感、共情和其他常识智能了。
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自然界演化出来的智能异常的精妙、复杂。在参悟、模仿智能的同时,也应小心谨慎,学会尊重自然,避免将人工智能的研究引入自毁人类或有悖伦理的失控地步。
最近,在日常工作之余,我也做了个微信视频号“复旦张军平聊人工智能”,尝试通过短视频的方式,介绍一些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历史、科普和前沿进展。希望这种新媒体的阅读,可以帮助更多人更全面地认识人工智能的优势和局限性,以期共同促进人工智能的良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