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精神疾病特别是情绪障碍呈上升趋势。这其中,常见的外向障碍包括多动及注意力缺陷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等,内向障碍包括焦虑症、忧郁症等。
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该校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贾天野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冈特·舒曼共同领衔的国际团队,于近日首次系统性地分析了青少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认知调控机制。他们发现,注意力缺陷障碍和品行障碍由行为抑制任务下的右侧下额叶区域共同调控,从而揭示了两者共病的脑网络机制,为跨疾病诊断及分型治疗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北京时间4月20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人类行为》上。
据贾天野介绍,研究团队利用“加权体素共激活网络分析”方法,从参与欧洲青少年影像遗传学IMAGEN计划的2000名14岁青少年中,获取了“奖赏预期”“行为抑制”和“情绪处理”三种任务态脑功能影像的全脑功能分区。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发现了三种任务态的全脑功能分区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释“外向障碍”的相关症状,主要由奖赏预期和行为抑制独立贡献。
研究团队将“外向障碍”的症状分为四个行为域,即多动、冲动、注意力缺陷和品行问题,并找到其各自在奖赏预期和行为抑制任务中显著相关的核心脑区,这些行为域各自对应的核心脑区不仅在不同的行为域间具有显著的区别,并且指向了可能的共病机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发布的统计数据,全球范围内,10岁至19岁的青少年精神卫生状况占全球疾病和伤害负担的16%。“这一突破性的研究通过结合脑功能影像和心理学实验测试,揭示了外向性及内向性精神障碍症状的特异性神经影像特征,进而为建立一套基于神经科学的、综合多维度信息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提供了支持。”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特雷弗·罗宾斯评论说。
据悉,该研究不仅揭示了外向障碍共病及分型的认知环路调控机制,同时为跨疾病诊断及分型治疗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重大专项以及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计划等的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