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亚欧大陆,相隔七个时区,原本的上课时间变成了西班牙当地凌晨,修改至北京时间周四下午后,来自阿根廷、身处西班牙的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西班牙语言文学系讲师马济民(Salvador Marinaro),终于能够和学生在线实时沟通。
跨时区“云”教学也出现在外文学院日本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山本幸正的课程中。身在日本的他三月同时负责五门本科生课程、一门研究生课程,周课时14节。
包括上述两位在内,目前,全校共有39位外籍教师在全球各地给学子上网课。
浸入式的课堂体验
“我必须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同时,使授课形式更有活力、更具吸引力。”马济民说:“希望它成为学生一天中的美好时刻。”
他负责的四门在线课程中,《西班牙语世界文化研究》为本学期首次开设。掌握文化研究方法,将其应用到对拉丁美洲和西班牙文化的研究中,转换长期置身于中国文化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尝试理解世界文化的另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学生面临的主要难点”。提前发放阅读材料和教学视频,要求学生课前看完;课上在微信群中对重点内容做更多阐释,并通过提问方式,检验学生的视频学习和阅读成果——输出知识、接受反馈,马济民有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
“我准备线上课程的时间大概是实体课程的四倍。”马济民搜集了大量资料,除了绘画作品外,他还将音乐、电影、访谈等素材剪辑后添加进PPT,呈现出“一种浸入式的课堂体验”。 “知识在互动中发展,师生交流对双方而言都非常重要。”马济民说:“保证学生对线上课程投入度的方式之一,是老师始终保持热情,及时询问学生是否理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发表观点。”12个学生的“小课堂”,便于马济民充分听取反馈。他高兴地看到,学生试图将中国文化与西班牙语世界文化对比,从中学习,“这就是文化交流的美好之处。”
“老师会引导我们主动思考……大家持不同观点,自由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提醒我们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西班牙语言文学系2017级本科生郑丹妮感到,“追问和辩论”提高了她的线上学习质量。
有厚度的课后作业
“跟着山本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领略一衣带水的邻国文化,经常能够收获惊喜。”3月16日晚,山本幸正收到了计算机学院2019级本科生汪圩嘉的“课程有感”。除了负责自己开设的三门在线课程外,他还在三月给另外三门课程代课。
收集资料,安排内容,完善PPT,用日语录制,一个多小时的授课视频,山本幸正需要准备四个小时左右。他总是“力争完美”:“录屏过程中反复修改,口误要一一修正。”他直言:“在线课程中,我更加重视作业的作用。”在实体课堂里,教师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学生的反应来了解他们的接受情况,及时调整授课难易度,这点在线上无法做到。因此,山本幸正每周都会布置写作任务,考察学生的日语书面语应用水平、撰写论文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录播课程的理解程度。作业主题和每次课程内容相关,学生要自主查阅资料,撰写400字以上的文章,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他们还会得到具体的建议。
实体课堂上,山本幸正鼓励学生用日语提问,以练习发音和声调。但在线上课程里,他允许学生用中文发言,“我担心有些同学因为不太能用日语准确表达而不敢提问和参与讨论。近几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都比较深入、很有价值,我可以延伸出去讲一些内容。”
修习《日本文学史》的汪圩嘉“被课程内容吸引”,“他会用精炼的语言,把作品的精神文化和时代背景娓娓道来,将我们的思绪引导到民族文化内核这样的更高层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