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医院白袍在前线系列报道

我必须站出来,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张慧涨等摄影: 视频: 来源:附属金山医院发布时间:2020-02-15

林艳花:我必须站出来,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林艳花是金山医院众多普通护士中的一员,工作5年来,她默默地尽职尽责,认真工作,勤快又能干,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她细腻周到的护理深得患者及同事的好评。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发生后,医院严阵以待,在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领导组、工作组,组建疫情防控专家组与医疗护理组。当护士长在工作群里动员大家报名支援发热病房时,原本看着柔弱的她第一个站出来“没问题,我来吧!”。她说:“医院是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得站出来!”

1月23日(小年夜)17:45,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林艳花刚走进家门,突然接到护士长的紧急电话,医院刚收治一名从武汉回来的发热病人,按常规已收治进隔离病房进行密切观察,现在紧急需要护理人员支援发热病房。挂下电话,她二话没说拿了一块面包直接往外奔,再次快速赶回医院发热病房,冒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成为第一个最美“逆行者”。

当日,医院紧急召集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护理部随即响应发出第一批医疗队护士报名的通知。因为坚守在发热病房工作岗位上,看到这个报名通知时已经过了截止时间,但她还是向护理部主任主动请缨,她说:“这次没轮上我,下次我上”。

1月25日(年初一),当护理部发出支援武汉第二批医疗队报名的通知时,她再次主动请缨。报名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好准备随时出发的行李箱,她轻松地跟护士长说“第二批去武汉应该轮到我了吧”。作为一名父母不在身边的外省市姑娘,她孤身一人住在宿舍,护士长要帮忙给她准备行李时,她笑着说:“我都准备好了,现在就等通知了”。在严峻的疫情前,在她看来驰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她人生最重要的考验。

虽然驰援武汉未能成行,她又跟护士长主动请愿:“护士长,把我排班排到抗疫一线,发热门诊与发热病房,只要有需要我先来,相信我,我能守好疫情防控前线。”

低调害羞的小姑娘关键时刻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大责任。她性格温柔乖巧,平时科室的同事都亲切地叫她小花。同事们问小花:“通知你去发热病房的时候你不害怕吗?”她笑笑说“我当时什么都没想”。当被问之“家里的父母知道吗?”她说:“我现在就孤身一人,比起拖儿带女的同事们,我没啥牵挂,老家的父母有我的哥哥在照顾,我爸妈都非常支持我,他们让我做好应该做的,并叮嘱我一切听从医院的安排。”

之后,她就一直坚守在发热病房。

郭孙升:“武汉加油!上海加油!”

1月26日 小雨 温度:1-5℃ 驰援武汉第3天  中班

16点正式进入病区,换上工作服带上N95口罩进入了外围的工作间,在原科室老师帮助指导下穿上隔离衣防护服后,怀着有点忐忑的心情进入了真正的患者病房,我开始了上海救援队的第一个病房中班工作!我们穿好隔离服后在病房外一起加油鼓劲,集体高喊一声:“武汉加油!上海加油!”。

进入病房的一瞬间,我们大家都感觉到了寒风彻骨!冷!这个所谓的普通病房竟然原先是外科病房临时改造过来的,没有负压系统也没有层流系统,所以,所有走廊和病房的窗户全部打开,也不能打开暖气空调,因为可能会造成病毒循环,这里的工作环境的温度和外界的温度几乎一样。而我们由于之前在酒店练习穿脱防护服时,是在有空调的房间,就算穿了一件单衣包在密不透风的隔离衣后不一会也会汗流浃背。这次真正进入病房前,我们都是只穿了一件单衣和隔离衣,在只有2—3℃的环境中,我们只能感觉得到冷,虽然很冷,大家的斗志不减,我们在一起加油鼓劲,一定克服一切困难!在给病房的病人做治疗时,他们是非常感谢我们的,发现换了一批人,就问我们是哪个救援队的,感谢我们的到来,在寒冷的病房里给我们增添了一丝暖意。

张文英:我真正体会到了这件白袍的使命所在

2月1日  中班

可能水土不服加上精神高度紧张,今天上午腹泻两次,食欲欠佳,进食量减少,经过下午的休息后自我感觉良好,本着不麻烦他人的心态,依旧坚持今天的班头。

今天中班,20:00像往常一样做好防护隔离进入病房,交接、巡视、治疗、书写…有一个26床阿姨,65岁,因使用面罩呼吸机辅助呼吸感觉闷,一直呻吟,久了口干舌燥,一直要求喝水,饮水多了,自然大小便多了,于是我和我们的组长同济医院的护士长惠慰老师一起给阿姨擦洗大便更换床单被套,让阿姨保持舒适。为了缓解她的情绪,我们边给她护理边心理安抚:“阿姨,你不要紧张,跟着我一起吸气-吐气-吸气,我们要多休息,保持住体力才能战胜病魔,家人才能放心。”阿姨跟着我们抑扬顿挫的吸气吐气节奏,慢慢地尝试着去做,渐渐地她就安静下来,逐渐进入梦乡。

如此工作2小时后,我们才有空坐下来书写病史,此时我才感觉全身虚脱,后背比往常出了更多的汗,呼吸也比往常来得更急。旁边来自普中心医院的王东麟(男护)最先发现了我的异常,随即要拉着我离开重症监护室,本来我还想休息一下就好了的,看到我的犹豫,组里的其他队友立马接过我手中的病史:“先出去休息一会儿,有我们在,你放心。”

卸掉盔甲,来到医生休息室,第二波关怀又来袭,值班医生嘘寒问暖,经过医生的初步问询断定,还是腹泻惹的祸,腹泻加少食,最终发生了低血糖。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他们翻出来巧克力,一颗巧克力下去终于症状缓解下来,为了怕我当中“溜”进去上班,而得不到充分的休息,特意安排两名男医生半夜护送我回房间休息。

那一刻,我感动了,我们是战友,是共同抗击疫情的战士,更是相亲相爱的家人,我们相互依偎,彼此温暖,一份情感将我们凝聚在一起,我们的心都彼此相连……我为我们上海医疗队感到骄傲自豪。

罗春:抢救就是与死神赛跑,因为生命刻不容缓

2月1日

曾有人说:“心电监护仪上,重新跳动起来的生命线,是医护人员看到的最美曲线,没有之一。”

为了让同事准时下班,我们像往常一样提早一小时出发到医院。今天接到队长的临时通知,我主动顶替了一位生病的护士。我是一名有着十几年党龄的年轻老党员,顶在前面我义不容辞。

再一次来到这条无尽的走廊,熟悉又陌生。

“肾上腺素1mg静脉推”,医生们围着5床不停地下着急救医嘱。我持续不断地做着胸外心脏按压,我的护目镜里充满了雾气,心里默念着要活下去,要活下去......年龄太大,基础疾病很多,最终还是没有抢过死神。

激烈的抢救,汗湿的衣襟,我顶着起雾的护目镜为其他病人静脉输液,采血。只能从眼镜的缝隙中查看,用带着手套的双手反复摸着静脉,确定了再下针。

旁边6床徐大哥,背过身子,偷偷擦拭着眼泪。我做完床单位及病房的终末消毒,来到徐大哥旁边。想安慰他,站了许久,话到嘴边又说不出口。他说,“我想跟家里人视频一下。”我找来了充电器,给他手机充上了电。他告诉我,他的小女儿也是一名医学生。以后她也会像我们一样,服务病人。我轻声得安慰,“没事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临近下班时,徐大哥的病情急转直下,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呼吸困难,咳出粉红色泡沫液痰。神经瞬间绷紧,我心里冒出了“急性左心衰”五个大字。立刻给徐大哥取半坐卧位并通知医生,他逐渐有了缺氧的症状,口唇开始发紫,人开始烦躁,不配合呼吸机。我拍着他的后背,大喊“把痰咳出来,用力咳出来!”我用吸引器不断吸出口鼻腔内的分泌物,一系列的治疗措施下去,徐大哥终于转危为安了。

拖着沉重的心情出了监护室,习惯性的摸了摸白大衣口袋,没找到那本磨得卷边的本子,好想把今天的抢救心得再一次记录下来。

抢救就是与死神赛跑,因为生命刻不容缓。

陆美华:稳住精气神,调整好状态,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2月3日

第一次进入金银潭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小小的穿衣间都是人,但是大家相互监督,第一次竟也有了些合作的默契。护士长安排床位后,我负责8-11床位,初步了解了患者的情况,8床的病人68岁,高流量吸氧中;9床的病人55岁,呼吸机辅助呼吸;10床的病人61岁,呼吸机辅助呼吸;11床的病人31岁,呼吸机辅助呼吸……为了让大家更快的熟悉,我进入病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与患者打招呼,“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医疗队的陆美华,大家有事跟我说,不方便说话的话敲床栏,我会听到的!”

虽然一个班头只有四个小时,但是其间病人的各项治疗,喷洒消毒液,以及数不清次数的喝水、喝奶、喝饮料和拉屎拉尿,还是狠狠地考验了一把我的体力和精神力。每小时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因为病人觉得血压计袖带绑着不舒服,所以随测随绑,即使很累很麻烦,但最大程度缓解病人的不适感,是我们尽力在做的事情之一。

后面的几天,我渐渐地跟病人相熟起来。其中有一位30多岁的女患者,她本来也是某医院的一名药剂师,老公也是同一家医院的医生,家里还有一个两岁的儿子,由于她长期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最终没能抵得住病毒的侵袭,幸亏发现的早,家人没有感染到。本来起初看到她的时候情绪还是有点低落,她放心不下年幼的儿子,还牵挂家里的老人。我自认自己最大的优点是性格豪爽的乐天派,医院的同事总是说:“你爽朗的笑声总能抚慰一切烦恼与忧愁,你就是一位知心阿姨、知心姐姐。”这次也不例外,一方面由于我的开导,另一方由于是同行,我们马上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姐妹”,互加了微信,我叫她欣欣,她叫我华姐。有时病房里年龄大点的阿公阿婆自带地方口音说话我听不明白时,欣欣总会自告奋勇充当我的方言翻译,真心配合默契。我们相约,等欣欣好了,我们再相聚一起并肩作战!


罗春:我在疫情防控前线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

2月4日

像往日一样,我们提早一小时接班,输液、护理、观察、翻身、消毒……一切仍旧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突然自己觉得呼吸越来越急,脚步越来越沉重。“罗春,罗春”听见有人在不停叫我,随即有人直接拉起我的手,往脱防护服的污染区奔去。他小心翼翼地协助我一起脱去防护服,并示意我朝缓冲区走,转身间我只看到他白色防护服背后的名字——“姜华”,还有他留下的一句“好好回去休息,放心,有我们在。”

脱下沉重的防护设备,在缓冲区终于慢慢放慢我的呼吸,看来N95口罩密封性能实在太好了,我多年未发的早搏竟然不期而至了。静静地坐了一会儿,终于恢复过来,为了保障接下来的战“疫”,再也不给队友“添麻烦”,我先赶回宾馆作休息调整,以迎接新的战斗。

来自华山医院的姜华和奉贤古华医院的王婷二话不说接替了我的工作,直至下班。内心的感激,一句“谢谢”显得如此单薄。姜华笑着说:“我是我们组唯一的男护,照顾你们是应该的。”王婷则是温暖地抱抱我:“春,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比你大,姐姐照顾妹妹不言谢啊。”这就是我的“家人”们,这就是我温暖有爱的“家”。

经过休息调整,我又是满血复活。下午,手机的震动声不断,打开微信,都是朋友们送来的生日祝福,其中一幅周亮医生送来的字,让我备受感动。自己都忘了今天是2月4日,我的生日!上海医疗队微信群里热热闹闹地要给我们金山区来的三位队员过生日。说来也巧,市六金山分院的张少峰、亭林医院的陆贤和我竟是同月同日生。

鲜花、生日蛋糕一样都没少。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这些庆生礼物在这一刻显得如此珍贵。张明明老师给我们端上生日蛋糕,第一人民医院周新教授给我们递上鲜花,郑军华院长送上生日祝福。没有蜡烛,医疗队员们找来了酒精灯。看着酒精灯上的火苗,我的眼泪不停在眼眶里打转,默默地许下了生日愿望。“愿这场疫情可以早日结束,所有病人都可以尽快康复回家!”

上海医疗队的队员是来自40多家不同的单位,但我们亲如一家人。我们是一个共同体,同呼吸,共命运。

周海英:抢救的病人在逐渐好转,我放心了

2月8日

下午三点多,呼叫器响起:“医生在吗?医生在吗?”

“我在我在。”

“*床脉氧50%,心率47,血压73/46”,我一听是我管的插管病人,突然紧张起来。

上午我去查房的时候指标还挺稳定的啊,怎么突然间就不好了呢?赶紧让里面的护士把患者的呼吸机参数拍照上传,加快多巴胺滴速,加去甲肾上腺素,上调氧浓度,急查动脉血气……一系列抢救措施过后,里面的护士传来好消息,血压稳定了,心率上来了,氧饱和度上来了,可是血气的情况非常糟糕。再次调整呼吸机参数,过后再复查血气。

不知不觉,夜班医生来接班了,和他交代了几个重病人的情况,尤其是刚刚在死神边缘徘徊的病人的状况,要给予特别关注。走出金银潭医院的大门,虽然感觉空气也弥漫着病毒,但是下班的步履总是轻松的。

临睡前,职业习惯刷一遍手机,看到我们医护值班群里发出的信息,下午抢救的病人血气正在逐渐好转,我放心了。也看到好多朋友发来节日祝福,并十分关心我现在的安全。我想,还是发个朋友圈报个平安吧,不是为了刷存在感,只是为了让关心我的人放心!

张文英:我自制简易的手套式约束带,预防患者意外拔管

我负责的是四人间重病房外加走廊一轻症患者,重症病房4人均为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中一个大叔是气管插管患者,52岁,留置胃管和导尿管,三个微泵持续维持药物治疗,必要时给他进行吸痰。该患者日常表现较烦躁,为防止意外拔管我们往往要进行必要的约束,但是在一线护理工具紧缺的环境下怎么做到合理又不伤害到患者?往往在紧要状态下才能激发我们发明的灵感,我利用现有的资源(避光网套和绷带)做了个简易的手套式约束带,预防患者意外拔管。欣喜的是,这个简单好用,使用下来效果又不错,病人没有出现拔管现象,也间接保护了病人的安全,队员们看了也暗暗称奇,准备在其他有需要的病人身上也效仿一二。

12床是前天凌晨收治的一个阿姨,因为疾病转变快,搬运多次,当时收进病房时发现患者左大腿髋部明显受压破损,当我看到此情此景,伤在她身上,痛在我心里。因疫情特殊时期,护理材料有限,怎么才能更有效又快速地帮阿姨解决痛苦?此时我就想到了我们金山医院大后方造口治疗师蔡蕴敏老师推荐的美皮康敷料,之前看到我们援鄂队员因长期佩戴护目镜与口罩,造成面部与鼻部压疮破损,医院就为我们队员快递了敷料,虽然为数不多但非常管用。救治病人面前我们永远没有“私心”,队员们一致同意给阿姨用,阿姨的伤口日渐好转,我想这是对我们队员最好的“奖励”。

等待抗疫真正胜利,我们一线医护人员才能安心回家。和患者沟通交流谈到家人时,这往往是我们最温情的时刻,家,永远是我们心中那个最温暖最柔软的爱的港湾。我也已为人母,我也想念家中年幼的儿子。每天上班忙忙碌碌,几乎没有一整天的休息,生物钟严重打乱,但也只有这样充实的生活让我忘却了想念,只有片刻的休整静息下来才静静地想念至亲至爱的儿子,听着稚嫩的声音,看着他的装扮,解释妈妈现在肩负的重任,儿子用他理解的世界告诉我:妈妈打完这些病毒怪兽就可以平安回来,陪我睡觉。

打完怪兽就回家!保持美好的憧憬,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期待大家可以脱下口罩笑口常开过着最简单而平凡的生活。

姚玉荣:不抛弃不放弃,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

倘若不是因为“疫”情,大抵短时间内我们好多人都不大认识这么多全副武装的发热门诊医生,这其中就有一位有着20多年临床经验,日常默默无闻,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金山医院发热门诊医生姚玉荣。

姚医生父亲被查出肺癌在北京301医院治疗,为方便照顾老父亲,家里人便搬到了北京生活。提到老父亲,姚医生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因平时工作的缘故不能在患病老父亲身前照顾,她原计划趁着春节长假想好好陪陪老父亲,但是“疫”情来了,一边是至亲,一边是医者使命和担当。陪着父亲的姐姐在电话里说:“你安心地工作!患者更需要你!咱爸肯定也不希望你当逃兵,这里有我们,咱爸也肯定能扛过这一关!”姚医生擦了擦眼角的泪,当天就向科主任请缨,全身心投入到发热门诊中。

说到工作,姚医生的眼中散发着医者才有的光芒,是使命也是担当。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临床经验的资深医生,遇到的病人多了,对病人细微情绪变化的感知力也越来越强,为了能更专业地舒缓病人负面情绪,姚医生还自学了心理学。发热门诊的第一个夜班,就遇到了一位常居本地的发热病人,在仔细询问了病人的流行病学史、做好相关的检查后,姚医生根据专业判断病人仅是普通的发热病人,对症治疗即可。但病人很紧张,不愿意离开诊室,怀疑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强烈要求做核酸检测。看着病人焦急又紧张的样子,姚医生知道,病人这是受疫情影响而出现的情绪失控行为,为了顺畅病人的后续治疗,姚医生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向病人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普,专业的知识、轻柔的语言,最后终于成功消除了病人的恐慌。

看似平常的诊疗操作步骤中,总蕴含着“有时治愈,经常关怀,总是安慰”,还有莫大的勇气。就在刚刚结束的夜班中,姚医生又接诊了一个发热病人,从流行病学史排查、相关检查、启动专家会诊,当获知要被安排到隔离病房时,患者情绪一下子崩溃了,姚医生深知患者此时最需要的是关爱,她紧紧地握住患者发颤的手:“这只是一个必要的观察,我会密切关注你的情况,我们一起加油!”,从最初情绪崩溃到恢复信念积极接受治疗,最后排除疑似的那一刻,患者忍不住激动地向姚医生汇报“压在我心头的石头卸下来了,谢谢你!谢谢你的不抛弃不放弃不歧视,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

制图:实习编辑:何叶责任编辑:卢晓璐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