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内镜大乾坤 多项世界首创新技术让患者免去传统手术之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平红团队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作者:张一然、张欣驰摄影: 视频: 来源:医学科研处、附属中山医院发布时间:2020-01-10

食管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相比于动用锋利的外科手术刀治疗,内镜好似医生的灵巧“探头”,具有直接观察病变、发现病变、处理病变的独到优势。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由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领衔的团队就通过世界首创的多项内镜新技术,让更多患者免去传统手术之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平红团队合影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周平红领衔团队完成的项目“内镜微创治疗食管疾病技术体系的创建与推广”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周平红说:“这是对我们内镜中心各项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的鞭策。我们将在内镜微创治疗的技术创新、规范操作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让更多病人受益‘中山品牌’的最新成果!”

中国医生“走出去” “领跑”全球内镜新标准

北京时间2018年6月14日下午4点半,远在万里之外的第九届意大利米兰国际消化内镜大会(IMAGE)现场座无虚席,来自全球各地的数百位消化内镜专家屏息凝气,注视着一场正在中国上海进行的手术演示,而手术演示者正是周平红。

近年来,周平红团队首创了一系列让全球医疗界眼前一亮的新技术,创建内镜微创治疗食管疾病技术体系,取代外科手术成为符合适应证患者治疗的金标准。

2006年,团队成功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并向全国推广,使得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成为国内率先开展ESD的单位之一,该技术可整块切除病变,术后复发率低;2007年,团队率先将ESD技术应用于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将其命名为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这一技术和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被认为是推动内镜技术进入固有肌层肿瘤治疗时代的标志,这两项新技术还推动了国际指南将内镜治疗的禁忌证改写为内镜手术的适应证;同年,又在国际上创新开展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EFR)……“可以说,我们对胃肠道夹层肿瘤——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包括全层切除术等方面,领先欧美整整10年。”周平红介绍,目前,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每年都吸引着10-15位外籍医生前来进修。

国内率先开展ESD治疗食管早癌,并建立并发症防治体系

这个中国医生团队正在向全球医疗界展示着“中国创新”的力量。团队引领全球内镜诊疗新技术,让“中国标准”走向世界。团队的原创成果获上海市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被写入欧美指南5部,推广至31个国家地区412家医院,累计诊治食管疾病3万余例,亚太消化内镜学会主席William Chao曾对这一成果给出评价:“世界领先,为内镜微创的创新和推广做出巨大贡献”。

成立于1992年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年均诊疗量超过13万人次,中心的设施完备性、诊疗种类全面性和微创治疗技术均位居国内前列。“可以说,从以前到国外学习先进治疗技术,到现在国外医生排队来中山医院学习内镜技术,从以前的‘学习加创新’,到现在的‘超越并引领’,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周平红说。

毫米之间打“隧道”  精湛医术治疗“玻璃人”

在薄薄的食管壁里建立一条“隧道”,以治疗吞咽困难、食物反流的贲门失弛缓症,是周平红团队的“拿手绝活”。如今,团队在国际率先建立的POEM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已成为治疗贲门失弛缓症首选。

贲门失弛缓症是由于食管贲门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食管下端括约肌弛缓不全,食物无法顺利通过而滞留,从而逐渐使食管张力、蠕动减低及食管扩张的疾病,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由于食物摄取困难,久病者会产生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表现,严重者甚至丧失劳动能力。对此,最有效治疗该病症的办法就是切断食管下段括约肌。在过去,要切断食管下段括约肌唯有“开刀”一条路,虽然疗效确切,但创伤大、并发症多。而针对此症的POEM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能够将胃镜伸入食管黏膜下,通过特质器械建立黏膜下“通道”,直达食管下段括约肌并选择性切断,达到“无切口、微创伤”的治疗效果。2010年至今,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团队已累计完成POEM手术三千余例,占全球此类病例数的一半。

国际首创2项深部肌层肿瘤内镜切除技术,成为国际公认标准术式

2018年3月,来自辽宁农村的一家四口带着一位“玻璃人”乘坐火车,辗转三天三夜,从遥远的家乡到上海。这位成骨不全症合并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坐高不到50公分,体重不到50斤,双腿因数不清的骨折而蜷曲萎缩,被称为身形脆弱的“玻璃人”。为了治疗这一疑难杂症,全家四处求医,耗尽财力。

“患者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家人多年的不离不弃,让我觉得要全力以赴,治好他的病。”周平红表示。当患者一家找到周平红后,他立刻将病人收住病房,并动员科室党支部全体为他捐款。在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与麻醉科、护理部、骨科等科室的通力合作下,患者来沪2天后就入院接受内镜微创治疗。手术当天,周平红仅用25分钟,就在患者的食管“隧道”尽头找到了痉挛的环状肌。将环状肌切开的一瞬间,贲门松弛了下来。3天后,患者顺利出院。

看到患者一家脸上的笑容,周平红团队在由衷欣喜的同时,又不自觉地感到继续前行的动力,“的确,我们的技术创新减少了手术带来的创伤,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但假如这些技术能够在当地得到推广,病人们就无需来到上海,能在当地就诊,我想这才是我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医生,作为一个技术的推广者,应该走到这一步。”

创新推广不止步 将新技术播撒五湖四海

为了让新技术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造福当地病患,这些年来,周平红把自己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笑称自己“几乎把全国地市级以上的医院都跑遍了”。如今,周平红“大国工匠”内镜工作室已在全国建立了9个布点。2017年6月初,周平红第四次入藏,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为最新的“大国工匠”工作室揭牌。

“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域性,使得当地的消化病疾病谱与内地有所差异。”周平红介绍道,依托复旦-日喀则消化内镜中心的建设,“大国工匠”工作室将针对当地消化道疾病特征,开展消化道早期癌的筛查,食管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以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止血治疗。此外,还计划在当地推广无痛胃镜的检查和治疗,让先进的医疗技术在雪域高原落地开花。

国际率先建立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新策略,成为贲门失弛缓症治疗首选

目前,内镜下的微创诊断和治疗理念已逐渐被公众所了解,而在周平红团队看来,这一技术的创新与推广任重道远:“建立工作室的初衷,是希望把这些较为成熟的技术‘沉下去’,深入基层,广泛应用。在人员培训、技术下沉、操作规范化等方面,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小小内镜蕴含无限广大的生命舞台。在助力健康中国的道路上,周平红带领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团队正齐心协力,将科学医疗的理念和技术播撒向五湖四海,造福更多病患。

制图:郑佳欣实习编辑:责任编辑:李沁园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