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活学活用,实现为国育才的使命

作者:杨 珉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19-12-04

多年来,学校把我从本科生一路培养上来,现在领导着40多名师生组织的多学科团队,可以围绕国家与行业在网络安全领域的迫切需求,去探索如何构建一支有复旦特色的工科科研队伍。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学习与工作中的体会,我最想说的是在我党将近百年的斗争史和发展史中,蕴藏着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需要因地制宜,活学活用,实现为国育才的使命。

在充满挑战和考验的发展过程中,党的历史给了我不少破题思路:

第一是到敌人薄弱的地方去发展。这实际上是选择研究方向的问题。俗话说男怕入错行,科研选题真是如此。我博士期间研究计算机网络协议,是一个发展相对成熟的领域,缺乏大的问题,很多工作实际上都是修修补补的事情,历史的高度也很难去追赶,有影响的成果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我当时琢磨的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宏大趋势中,究竟什么事情是当下冷门但即将凸显重要性,有难度且又是国家急需的?从我们国家的信息产业特点来看,应用发展很快,但核心问题是“缺心少魂不安全”,心指的是芯片,这个我干不了;魂指的是系统软件,具体指的是操作系统、编译工具链等,这个足够有挑战,但我干得了,虽然直到今天,国内做这块的人也不多,但是经过中美贸易战和特朗普的宣传,大家都明白了重要性。我选择把系统软件和安全结合起来,2009年确定研究安卓手机操作系统的安全问题。

现在回过去看,这个选择还真是“敌人薄弱的地方”,但又是生产力发展方向。正因为如此,我们取得的一些成果,在国内外都形成了比较好的影响力,曾经有一项工作也入选了近些年国际网络安全研究最具影响力的十篇论文。

第二个感悟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操作系统安全研究有两个特点,既是搬砖头的体力活,每一个研究点都有很大的工作量,同时又是绣花般的精巧活,任何创新工作需要在复杂的真实系统中取得实际效果,才能说明它的价值,因此整体来讲,出成果比较慢。在2012年我经历了非常悲观的状态,当时讲师到了6年,副教授没评上得非升即走了,这种挑战对我而言挺像中国遇到了1930年大革命低潮。重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我意识到我把困难的影响看得太大了,把发展的趋势和主观的力量看小了,尤其是不应该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放下心理包袱,把注意力聚焦于研究本身,2013年底我评上了副教授,2014年获得了青年973的支持。所以毛主席说,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这些科学的方向和科学的方法,加上坚定的努力,好的发展态势就如同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航船的桅杆了。这个经历我是非常喜欢和学生分享的,我感觉到鲜活的故事对于学生信念的塑造还是比较有效果的。

第三,支部建在连上。经过一定的科学实践,我意识到一个坚强有力的团队是工科发展的法宝,靠团队出大成果,靠团队培养好的人才。但是这样的团队怎么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重提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原则,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支部建在连上这一重要的组织原则和制度可以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工科的团队组成需要大量的研究生,会按照高中低年级组成多个科研小组,在组织管理上与军队的连排班很像,导师需要在集思广益和言传身教的科研活动中完成人才的养成。这首先就要求导师和领军型的学生要有共同的价值观,要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因为网络安全技术实际上就是军火,就是武器。

其次,团队的凝聚力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开展研究工作的保障。我们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非常重视竞技、参访、交流、谈心、批评和自我批评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借鉴党的组织方式和学习内容,为科研活动注入爱国爱岗、技术报国的信念。我们在这方面的尝试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入选十佳研究生导学团队。我想,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支部建在实验室,将党的组织学习和科研团队的建设有机结合,有可能是一个可行的路径。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