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新闻学院九十华诞 “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后中外珍报展”在复旦揭幕

作者:程思茜 杨泽璇摄影:李昕元 视频: 来源:新闻学院发布时间:2019-10-28

回望印刷文明,追溯传媒演进,向新闻人脱帽致敬。2019年10月26日,“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后中外珍报展”在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揭幕,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九十华诞献礼。该展由新闻学院教授、FT中文网创刊总编辑张力奋策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图书馆共同主办。开幕当天,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参观了展览。

“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后中外珍报展”

在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一楼进行展出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参观展览

入口处的策展说明清楚地宣告了此次展览的特别意义——1935年10月,复旦大学30周年校庆之际,系龄六岁的新闻学系曾举办“首届世界报纸展览会”。据记载,展出33国上千种报纸,包括1833年美国《太阳报》创刊号、1872年《申报》创刊号等,被誉为“中国新闻史上的创举”。时隔八十多年,这次中外报刊特展,希望承继先人的召唤,勿忘新闻的胎记。

揭幕仪式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复旦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侯力强,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新闻系原副主任、教授董荣华和张力奋先后致辞,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周葆华主持揭幕仪式。

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

周葆华主持揭幕仪式

“从一定意义上说,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我们做新闻的人是随着历史一起成长的,近距离感受国家发展的脉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自己作为在纸媒工作了一辈子的老报人,看到珍报展感觉非常亲切。“这次展出的所有藏品几乎都为原件,这不光是策展人的一种爱好,更是一份治学的严谨和对历史的尊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致辞

侯力强热烈祝贺珍报展的揭幕。“新闻报道是当下的,但当下即为历史,从他发生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成为新的历史;另一方面,‘凡事过忘,皆为序章’,历史又可以照见我们的未来,并以此改变着历史。”他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展览在图书馆举办。

复旦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

常务副馆长侯力强致辞

“此次展览的说明文字,虽然短短几行,但透露着扎实的新闻功底、广播的历史视野和背后的历史情怀。”陈超对此次珍报展设计的每一处细节赞叹不已,表示希望有机会促成展览与更多上海市民见面。

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致辞

董荣华回顾了1935年复旦大学30周年校庆之际所举办“首届世界报纸展览会”的情况,“这是时隔八十多年后的第二届,希望以后还有第三届。”他充分肯定了此次报刊展览的独特意义,并从新闻专业角度对展品作出了评价。

新闻系原副主任、教授董荣华致辞

张力奋讲述了此次展览背后的故事。他说,这些报纸的选择主要基于三个标准——报刊本身具有重要的新闻史价值,报刊头版刊载了重要历史事件,报刊的国家分布与东西平衡。并表示这次展览有两个特别的设计,一个是展墙上电子表,上面清晰标注着年月日时分秒,这也是历史时间的隐喻;另一个则是展厅正中的展品将每天更换一件,希望大家时常来看,常温常新。

策展人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致辞

随着董荣华与知名新闻摄影家、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刘香成用剪纸的方式缓缓剪开展览正中海报,珍报展正式揭幕。

知名新闻摄影家、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刘香成与新闻学院老教授董荣华共同为珍报展揭幕

揭幕仪式后,张力奋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天纲围绕“近代上海报纸与市民生活”议题展开了学术对话,东方卫视主持人袁鸣担任主持。

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与

哲学学院教授李天纲对谈

东方卫视主持人袁鸣主持学术对话

据悉,此次展出的90份中外报刊中,除《申报》创刊号外均为原件,源自全球各大洲、数十个国家,而最早的一份则刊印于17世纪中叶,最近的已是21世纪,跨度300多年。作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庆9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珍报展将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展期至11月25日。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