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七十年 奋进“双一流”】经世济民 追求卓越 冲刺一流 争当“国之重器”

作者:陈诗一摄影: 视频: 来源:经济学院发布时间:2019-10-25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复旦贯彻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攻坚之年。

为更深入地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上海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好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学校主页陆续推出“壮丽七十年,奋进‘双一流’”系列报道,展示各院系、各学科、各科研机构传承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奋进担当、狠抓落实的有为之举和簇新风貌,以优异成绩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

经世济民 追求卓越 冲刺一流 争当“国之重器”

经济学院 陈诗一

经济学院大楼外景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09年复旦公学设立的商科和1922年复旦大学设立的经济学系。世纪沧桑,矢志不渝。复旦经济学人始终心系国家,求真务实,将“问题导向、知行合一,经世济民、追求卓越”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双一流”建设战略,锐意进取,革故鼎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等方面力争获得突破性进步,朝着建设“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经济学院的战略目标砥砺前行。

坚持党的领导,立德树人,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经济学院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持续研究中国经济重大问题,不断提升中国经济研究国际影响力,为长远发展创造良机。

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获评A+,并列排名第一,在参加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评估的90所高校中位列前2%;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获评A-,并列排名第八,在参加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评估的155所高校中位列前10%;复旦大学经济学科在全国位列三甲。经济学院的两个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都在复旦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之列。复旦大学经济学和商科2019年首次进入ESI前1%学科序列。同时,理论经济学科入选了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应用经济学也与其他高校联合入选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

学院党委开展主题教育集体学习

薪火相传,承继优秀历史传统

经济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学术传统,经济学科不断发展壮大,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上始终位居全国前列。1949年到1984年间,经历全国院系调整,复旦经济学科新建多个系所,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经济学人才。1985年4月,经济学院组建成立,依托这个平台,复旦经济学科跨上发展新台阶,步入发展新阶段。

从商科到经济系再到经济学院,复旦经济学科涌现了许涤新、漆琪生、朱伯康、蒋学模、张薰华、陈观烈、宋承先、洪文达、伍柏麟、叶世昌、洪远朋、蒋家俊、尹伯成、徐桂华等一大批老一辈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们扎根中国现实,探索经济规律,为推动中国经济理论发展和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也让经济学院蜚声中外。薪火相传,其命维新。新时代下,经院人将以先贤为楷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为国家培养优秀经济学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坚持三全育人,培养经世济民的栋梁之才

经济学院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打造育人新格局、新特色、新做法,形成具有复旦精神、经院特色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经济学院始终将“培养经世济民的栋梁之才”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制定了“基础扎实,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既强调经济学基础训练,又强调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使毕业生做到“厚积薄发”。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依托学校“2+X”改革,经济学院建立“教研室-专业课程模块-专业课程”三级课程结构,着力打造本科精品课程模块教学团队和数十门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完成基础课程之后,能够按照自身情况选择课程,开拓视野,强化技能,学以致用。

在学术性研究生培养方面,经济学院着力完善硕博连读改革,缩减不必要的重复课程,增加更多更新的前沿课程,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从事前沿学术研究。

在专业性研究生培养方面,经济学院建立了颇具特色的双导师制度,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实现学校和业界的“无缝连接”。

在留学生培养方面,经济学院不断扩大留学生规模,为留学生度身打造了以中国经济为核心的培养计划。同时,经济学院和MIT、LSE等国外知名大学的经济系合作开展了学生交换项目和双学位培养项目。2017年,经济学院主动走出国门,到其他国家设立了海外教学点,扩大复旦大学海外知名度,帮助外国学生对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社会有更深入更准确的了解。

推进课程思政,专业课程讲好中国故事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经济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了更好地推动课程思政工作,经济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完成了“2+X”本科培养体系的课程大纲编写,还制定了《经济学院“2+X” 本科培养体系课程建设要求及资助办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一流学科优势和一流科研优势有效转化为教育教学优势,将一流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内容,建立更全面有效的运行机制。

除了专门成立思政与教材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经济学院同时还成立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研组,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研组、现代经济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研组和中国与世界经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研组等,同时还举办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工作研讨会,开展“三集三提”等各项活动,积极编写优质教材,力求要做好课程思政这项正根扶本的重要工作。

在课程思政工作的推动下,越来越多教师积极主动地在课堂里加入生动活泼的真实案例。例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研组团队一直以来都重视用特别丰富的经济生活案例阐释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的要求,教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体内容,课程内容所展开的社会解剖完全贴合现实经济中的诸多现象,力图让同学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的经济现实。现代经济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研组团队着眼于时事,加强案例实证,用中国4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发展成就讲好“中国故事”,讲透“中国故事”,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与世界经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研组团队带领同学们用历史的眼光梳理了中美之间从20世纪末到最近这数十年来的贸易摩擦,不仅详细分析了近来中美贸易战的来龙去脉,而且展示了中美两国之间经济发展背后的大国角力,从而用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国际贸易尤其是贸易摩擦问题,培养学生建立大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学院党委委员重温入党誓词

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教育事业

作为首批校院两级管理改革试点学院,经济学院积极开展改革创新,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率。基于中国现实国情和经济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经济学院不断改革完善学院治理结构,按职能设置了一系列委员会,各司其职,相辅相成。

2015年以来,经济学院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按照国际权威评级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对全球大学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科排名,复旦经济学科的全球排名以每年上升10位的速度攀升,已经从2015年的第89位升至2018年的第52位,凸显经济学院近年来强劲的发展态势。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经济学院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引育并举,建立开放的人才战略。为人才创造优质、舒心、体面的工作条件,让人才创造力充分涌现,逐渐形成群星璀璨的人才队伍。2013至2018年间学院共引进各类人才29人,其中海外名校毕业的占 85%以 上。六年中新增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 人,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入选者 2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上海市浦江人才14人、曙光学者4人,基本实现高层次人才增长目标。

学生重温入党誓词

心系国家、面向未来,争当“国之重器”

伟大实践呼唤伟大理论,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面向未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迎难而上,关注中国重大现实经济社会问题,追求重大经济理论创新,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争当“国之重器”。

在学术研究上,经济学院继续保持在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的传统优势,并迅速提升在国际顶级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国际学术影响力。2012年至2017年期间,经济学院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国内权威经济学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23篇、在CSSCI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42篇;论数量,更论质量,经济学院名列国内经院前茅。2015年-2017年,经济学院共发表SSCI论文84篇,其中在国际A类经济学期刊发表论文36篇,仅2017年就发表17篇,包括在国际顶级期刊《经济研究评论》(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发表2篇。根据2019年3月发表的《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类高频被引文献的浅析》(王树森、李钢)的统计,经济学院张军教授对中国经济的研究成果位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类高频被引文献第一作者被引频次总量第二名。2011年经济学院宋铮教授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论文《中国式增长》(Growing like China),目前引用已经超过了930次,成为中国学者在国际主流学术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的典型案例。2019年经济学院陈诗一教授和陈登科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论文《中国资源配置效率动态演化——纳入能源要素的新视角》荣获最新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在项目研究上,2013年至2018年,经济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8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各类项目44项,其它省部级项目10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项75项。由经济学院主办的CSSCI学术期刊《世界经济文汇》篇均引用逐年上升,各项指标在国内经济学期刊中位居第八。

在智库建设上,经济学院做一流学问,发中国声音,取得突出成绩。2013 年成立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智库(RICE),在全国排名前十。依托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世界经济研究所、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等智库平台,经济学院专家学者向国家及上海提供了大量咨政建言。2013年至2018年,经济学院提交各类决策咨询报告共 322 篇。 

在社会影响上,经济学院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在教育教学中系紧学生与校外导师的联络纽带。2013年至2018 年间,经济学院新建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共15 家,目前有研究生专业学位校外导师300余名,学生校外生涯导师20名。 此外,经济学院高度重视校友资源,深入开展校友联络工作,校友服务中心组织机构不断完善。近年来众多校友慷慨捐助,助力学院发展。 2015 年成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全球校友会”,在全球设立20余个校友联络处,拥有300多位联络员。校友会成为服务全球校友、助力学院成长、促进社会发展的平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拥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术传统。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的手中。泛海潮涌催人进,经济风正好扬帆。我们将与时代同行、与梦想同在,开拓进取,引领未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培养经世济民的栋梁之才为己任,促进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建设世界一流经济学院。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