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切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赖以发展的基础,是现代科学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更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支撑。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在以苏步青教授、陈建功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数学家带领下,经过谷超豪教授等几代数学家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已发展成为一个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数学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
辉煌发展历程
复旦公学初创时期,开设数学类课程。1917 年,复旦公学扩充为大学后,设有数学系(辅系)。 1942 年,正式设立数理系。1952 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正式建立数学系,由原复旦大学数理系数学组,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校数学系合并组成,苏步青教授、陈建功教授、杨武之教授等一批教师来到复旦,建立了微分几何、函数论等研究方向。 1956 年,苏步青教授创立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室,后改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数学研究所,1958 年更名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陆续增加了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积分方程、计算数学、代数学、概率论等研究方向,相继成立了力学和计算数学两个专业。1960 年举办数学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教学科研骨干。数学系在 1960 年全国文教群英会上被评为“先进集体”。
文革时期,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遭受破坏。苏步青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在被监督劳动的情况下,结合生产、联系实际,与江南造船厂合作进行船体数学放样的研究,催生“计算几何”研究方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数学系部分教师参与研制 719 计算机,1975 年,计算数学教研室、信息论教研室与物理系自动控制教研室联合筹建计算机科学系(现为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1977 年,苏步青教授参加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提议并得到批准恢复招收研究生,同时召回流散的多名骨干教师。1980 年开始,先后设立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流体力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等博士点,是全国最早具有所有数学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1985 年,复旦大学成为我国首批设立数学博士后流动站单位。
1984 年,数学系力学专业单独成立应用力学系,后陆续更名为力学与工程科学系、航空航天系。1986 年成立控制科学专业,同时由部分老师筹建管理学院统计运筹系。
2005 年,数学系与数学研究所合并成立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设有数学系、应用数学系、金融数学与控制科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概率统计与精算系、数学研究所等五系一所。
2010 年,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谷超豪教授的建议下,教育部和上海市联合批准,依托复旦大学建设上海数学中心。 2012 年 5 月上海数学中心揭牌, 2018 年 4 月,上海数学中心筹建工作通过专家验收,进入正式运行。2015 年 3 月,复旦大学成立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同年 10 月,成立大数据学院。
一流建设成效
复旦大学数学学科是国家 “双一流”建设重点建设学科。 1988 年,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7 年,复旦大学数学学科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02 年、2007 年和 2012 年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综合排名均名列第二,2017 年,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学科评估中获评 A+ 学科。2015 年,数学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现为上海市 I 类高峰建设学科。2019 年 5 月,数学学科 ESI 排名位于全球前 2.44‰,位列第 61 名。
数学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 115 人,其中教授等正高级职称 64 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 44 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4 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8 人、讲座教授 5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0 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4 人。
1993 年,复旦大学数学系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在 1999 年和 2004 年的两次评估中均获评优秀基地。“数学类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5 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10 项;国家级精品课程 1 门,省部级精品课程 4 门;国家级规划教材 11 部;编著教材 50 余部。谷超豪教授获评 2008 年上海市教育功臣、2010 年度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陈纪修教授获评国家教学名师和“全国模范教师”。
1983 年全国首批 18 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4 位是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培养的。在历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数学学科有 10 篇入选(另有 6 篇获提名奖),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等竞赛上屡获佳绩,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 28 个、二等奖 17 个,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金牌 3 枚、银牌 9 枚、铜牌 20 枚,“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二等奖、上海市一等奖。
数学学科坚持“国家的需要就是科学研究的方向”,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坚持把科研工作(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在基础数学的若干重要前沿领域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在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方面也有重要突破。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奖 10 项,其中二等奖 4 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省部级一等奖 20 项、二等奖 21 项;何梁何利奖 6 项;上海市科技功臣 2 人;中国数学会华罗庚数学奖、陈省身数学奖等多项重要奖项。谷超豪教授获 2009 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李大潜教授获 2015 年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 ICIAM 苏步青奖,并受邀作大会报告,2007 年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李骏教授、洪家兴教授、陈恕行教授、傅吉祥教授、沈维孝教授、陈猛教授先后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学术报告。洪家兴教授、陈恕行教授、沈维孝教授、李骏教授、李志远青年研究员、王国祯青年研究员等在数学学科国际公认的四大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优良学科传承
复旦数学有着家国天下、追求进步的光荣革命传统,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休戚与共。苏步青教授始终坚持把党的事业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他认为 “只有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党的事业中,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个人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党员专家,首先是党员,然后是专家,我是党的人,我的一切成绩归功于党。”谷超豪教授始终把自己的科研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一生中三次转变学术方向,从微分几何到偏微分方程再到数学物理,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一次次探索科学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宽人生的边界。李大潜教授始终牢记共产党员身份,从教 60 多年来秉持“立德树人、献身科学、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崇高精神。他强调一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要主动融入集体的事业发展和前途中去,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是为人民服务。
数院学子爱国奉献、担当作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往西部去、往基层去、往重点行业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近十年来,共有 300 余人赴云南德宏、宁夏中卫、甘肃张掖、重庆酉阳、山东临沂等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支教,每年都有同学志愿参军入伍,肩负起强军卫国的使命。56 届校友陈火旺院士和 65 届校友吴泉源教授是我国计算机软件知名专家,第一台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的主要研制者,曾荣获中央军委国防科技成果特等奖,他们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88 届校友季新生同志,一直奋战在捍卫祖国“信息疆域”的第一线,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核心战斗力,荣获习近平主席签署的一等功和 2017 年全国创新争先奖。
数院师生治学严谨、学风扎实,充分体现了“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复旦学风。教师们牢记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育人是第一责任。苏步青教授、谷超豪教授等著名数学家长期为学生授课或开设讨论班,他们治学严谨,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知识环节,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洪家兴教授常说“:做学问,一定要下功夫,不懂的地方,就要想办法搞懂,绝不能有半点儿马虎,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正是在优良学风的培育下,复旦数学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优秀学者,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14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5 人,同时也涌现出众多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
新时代新机遇
几乎所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原始创新及重大发现都与数学的发展和进步密切相关,数学已成为科学赖以发展的语言、工具和基础。二十一世纪以来,数学科学和其它科学技术一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在理论数学方面,许多困扰了数学家多年的问题被彻底解决,更多的问题被不断地重新认识。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数据科学、脑与认知科学等为代表的新兴学科,都向数学提出了大量新的挑战,推动数学研究向新的、纵深的方向发展。当前国家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复旦大学数学学科迎来了新时代新机遇。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同志在调研复旦数学学科时指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需要全面加强数学等基础学科建设和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复旦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确立了新时代学校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根据这个战略目标,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将在国内一流学科的基础上,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学科整体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在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学科进入世界顶尖行列,成为全球卓越的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数院人将发扬优良传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紧紧依靠全体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抢抓机遇,振奋精神,改革创新,主动担当国家使命,为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努力把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