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校党委书记焦扬所作的复旦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强调,要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动力,优化布局、凝练方向、提升能级,推动优势学科率先登顶、主干学科加速攀升、新兴学科跨越发展、交叉学科融合创新。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组建于2000 年,下设四系一中心,即电子工程系、光科学与工程系、通信科学与工程系、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及微纳系统中心。学院前身是1954 年设立的光学学科、1975 年建立的计算机科学系和1982 年重建的电子工程系。
近70 年来,学院始终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国家多项重大科研项目都有学院师生的参与。李郁芬教授曾是“甲种分离膜”项目领导者,当时该技术被少数核国家列为重大国防机密并严禁扩散,甚至被苏联称为“社会主义阵营安全的心脏”;赵焕卿教授曾在中国西北核武器研制试爆现场工作,因为工作性质,隐姓埋名十多年;蔡祖泉教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电光源实验室,研制成功第一支X 光管、第一盏高压汞灯,被称为“中国照明之父”和“中国电光源之父”。方祖祥教授研制成我国第一台射频感应式心脏起搏器,当年使用这台心脏起搏器抢救的第一个病人,至今健在并且身体很好,已经成为世界上依靠起搏器存活时间最长的病人。
学院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科研报国、科技强国”的创院初心,始终以建设国际一流信息学科和助力新工科建设为目标,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综合改革,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学院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开展工作,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标世界科技前沿,着力打造一流科研高地。
不断夯实党的核心主体领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党的领导贯穿育人育才、科学研究、行政管理等学院工作各环节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强化二级党委“中场线”,把牢基层支部“生命线”。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相结合,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加强思想引领。
学院党委积极健全党建工作机制,发挥政治核心保障作用。完善学院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重一大”议事规则和党政联席会议集体决策制度,推进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学院坚持每周召开党政联席会议,每月召开一次院务会议,院系两级工作班子参加,讨论落实学院重要工作。
学院党委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2013 年5 月以来,已对现有36 项制度性文件进行两次全面梳理,进一步理顺工作思路,凝炼工作重点,提升工作水平。
学院党委及时优化组织结构,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2013年至2018 年,学院层面、系(中心)层面行政班子按期换届,教职工党支部、学生党总支按照组织要求进行了换届和调整,学院各类委员会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学院党委尤其重视加强基层指导,积极开展支部特色党建。多个教师学生党支部和个人获评全国、上海市和学校的各项荣誉。同时,学院不断优化组织架构,吸引更多高质量高层次科研人才向党组织靠拢,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学院党委结合上级组织工作部署、学院自身发展规律和学生实际需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举行“喜迎党代会,永葆党初心”七一主题党日活动,推送“对标先进人物,争做时代楷模”七一主题官微,组织党员参观“勇立潮头———上海市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讲》专题学习,邀请金亚秋院士为全院师生作“四十年征途一回眸———我与改革开放40 年(1978-2018)”专题报告。同时,学院党委书记为全体教职工讲授党课,深入学习贯彻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
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为国育才”培养原则,着力培养具有国际宽阔视野、综合素质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学院坚持“博学笃志,求实创新,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培养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将德育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渗透在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延伸到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不断丰富和创新学生德育工作的内涵和形式,实现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学院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探索,多次召开课程思政研讨会,结合理工科院系特色在部分课堂开展试点,并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等院系开展交流。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培养质量,加强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制定相应的章程和议事规则。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启动新的电子大类本科生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计划,建立电子信息类和光电信息类卓越工程师班等拔尖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科创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多次取得好成绩。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院在努力增加研究生总量的同时,着力提高培养质量,不断优化研究生课程结构。利用学校提供的学术创新基金鼓励研究生取得突出成果,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利用产学研基地,培养应用创新型、工程型研究生。
学院学生党总支在学院党委领导下,在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和研究生工作部指导下,坚持育人为核心、学习谋发展、制度保先进、创新求特色、引领争先锋的党建工作理念,以“党员成长计划”和“示范支部评创”为载体,以学院党建核心组为平台,以各类重大活动节点为契机,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学生党建和团学主题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先后开展“用奉献点亮青春”“基层党建创新工作案例征集”和“微思政课”等党员主题实践活动,坚持办好信息人节、学术文化节、博士生学术论坛、学院师生运动会等品牌活动。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明确“人才强院”的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从学科发展需要出发,不断优化队伍结构,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学院按照人力资源规划,在需要的研究方向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通过建立定期沟通机制、畅通信息输送渠道、建立岗位培训计划、提供相关配套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以提高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和业务能力。学院设立“引进人才特别基金”和“院长奖”,用于激励优秀人才。
一直以来,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推进国际化进程,通过较为完善的英文宣传平台和渠道,进行教学项目和科研成果推广。
学院同时开办国际试点班,鼓励“2+2”和“2+3”等国际交换学生,通过活跃国际交流及增加联合培养,逐步接轨国际研究生培养模式。学院始终与国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良好合作,每年邀请一定数量的外国专家参与国际项目教学,拥有多个国际双学位项目,包括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和欧洲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合作的博士三方联合培养项目、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芬兰图尔库大学等高校一起实施的硕士及博士联合培养项目等。
学院承办了2018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类脑芯片与智能系统”分论坛,邀请包括斯坦福大学教授Bill Dally 在内的多位智能芯片与系统方面的国内外专家,讨论智能电子与系统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学科发展路径。
持续推进改革创新,整合学科力量,促进学科发展,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科研高地
学院以建设国际一流信息学科和助力新工科建设为目标,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学术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学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国际前沿和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提出以照明节能、媒体通信、医疗健康、气候变化和智慧物流等为重大应用方向,推动从器件、系统、网络到应用和服务等研究水平的全面提升。学院力争五年内在健康与医学电子技术、智能信息电子技术、天地一体化网络技术、超越照明工程与技术、超精密光电仪器与工程等领域方向上取得重要的突破,形成原创性标志性成果,提升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通过深入研讨、凝练和定位学院发展方向,制定了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三年人力资源规划。
学院集中学科优势资源,重点建设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同时凝练方向,确立一批学院重点科研平台,成立相应的创新研究中心,作为学科增长点。2013 年来,学院“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并通过验收,“上海超精密光学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先进照明技术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2017年获批“上海重要产品追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微电子学院共建“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和科技部于2013年底批准建设以我院为牵头单位,生科院、环境系、医学院等共同建设的“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此外,2016 年我院牵头获批上海市教委IV 高峰学科- 电子科学与计算机。
学院以新理念引领新战略,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发展目标,立足岗位,主动谋划,结合国家重大需求,采用学院师生“走出去”、将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者“请进来”的办法,继续探索和落实与国家重点单位的合作项目,对接课题,强强联合,将科研合作落实到实处。
学院还进一步明确将服务国家、地方和社会,建设国际一流工程技术学院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推动学院产学研工作。学院领导带队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航天科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兵器集团、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国家重要单位进行对接,通过主动了解国家重大需求并开展合作,进一步提高学院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能力,目前已取得初步的成果,促成复旦大学与广东中山市、浙江上虞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等签订专项合作备忘录。
70 年砥砺奋进,我们亲历了共和国信息科学由无到有,由追赶世界前沿到引领技术革命的辉煌壮举。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时代,学院将继续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科研报国、科技强国”的创院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