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春秋终入科研路

作者:付千也 刘岍琳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9-10-16

沈瑶从本科进入我校物理学系,至今年博士毕业。十年间,从一名本科生成长为科研工作者,在SCI 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十余篇,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自然·通讯》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次在国内外校级以上学术会议上做报告,包括美国物理学会三月会议、国际新超导体能谱会议、中国中子散射会议等。曾荣获第九届学术之星特等奖、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优秀研究生英才奖特等奖、相辉奖学金等奖项。

顺势而为的幸运

选择学习物理和直博攻读研究生这条路,并不是一开始就在沈瑶的计划之中,都是顺势而为的结果。因为读高中时的“3+1”选考科目是物理,又觉得对物理感兴趣就报了物理专业。

读大三时,沈瑶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没有清晰的勾勒,抱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选择了直博。大三第二学期,看到了导师的招生信息,因为当时不知道以后要做什么,就想去试一试。在实验室呆了一段时间后,沈瑶觉得导师研究的方向前景很好,选择留在课题组读研。

因为这份顺势而为的选择,沈瑶现在的工作有一部分和超导体相关,超导体是近来年物理学领域发展和应用前景较好的一个方向。在学术上的尝试,沈瑶最常说的便是幸运二字。因为我导师刚从国外回来,我又是他的第二届学生,所以可以尝试的机会和方向比较多,和导师交流的机会也比较多。

与实验相伴的科研生活

沈瑶的研究生主要的学习和科研模式都是做着看文献———做实验———写文章三点一线的循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和写论文是他生活的常态。

沈瑶所在课题组实验的关键步骤都需要到国外去完成,通常每次飞国外实验室都会进行一周的实验测量。出国实验一周,至少有一天会熬夜做实验,沈瑶也有了熬夜做实验的习惯:有一次出国做实验,我基本上每天都睡在实验室,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因为借用的国外实验室,要尽可能地提高效率,在规定时间内测试到想要测量的数据。如果实验出错,还要重新申请国外的实验室,时间成本便会成倍的增加。

点滴激励汇聚科研动力

如何才能延续自己对学术和科研的动力?沈瑶选择将对学术和科研的热情凝聚在一点一滴的回报中:回报的激励有大有小,小到长出一个样品,大到文章的发表,都是一路来的激励。

沈瑶自认不是学术天才,都是靠一点点的打磨和积累才逐渐掌握了做实验和写文章的门道。例如,学术规范要注意什么、该如何引用他人的文章、论文标注脚注时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图才能最恰当地体现出实验结果……从开始自己的文章和画图修改二十几次,到现在写作经验逐渐成熟,这中间是沈瑶不断向导师请教经验累积的结果。

另一个幸运是读研期间很早便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影响最大的一篇论文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自然》杂志,是复旦物理系在《自然》杂志上的发表的第一篇原创文章,这也一直成为激励他前进的动力。

回顾这篇文章的实验和投稿历程时沈瑶说,这篇论文投稿比较顺利,因为有了这篇文章,让我看到自己去做科研这条路是可以走下去的。

现在,沈瑶申请了美国一个国家实验室的博后做X-Ray 方向,渴望尝试自己独立科研的能力,也想开拓自己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 付千也 刘岍琳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