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代 融入时代 奉献时代 砥砺初心永久奋斗: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9-10-16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会当击水正当时。青年是时代的主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

使命是方向,也是理想。博讲团是新时代优秀青年的代表,他们不忘初心,牢记时代使命,勇担社会责任,努力学习、宣讲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志道弘毅、砥砺前行。

17 年来,博讲团成员们努力学做当代中国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用真情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用朴实的话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武装、激励人民,特别是当代青年。

在新的时代,他们期待与全国更多的青年理论宣讲团体形成合力,一同认识时代、融入时代、奉献时代。他们誓言将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砥砺初心、永久奋斗!

他们是新时代的先锋。

我们的本色

哲学学院2017 级博士生田博毅

一个话筒、三尺讲台,一方天地。博讲团的讲师,有的在医院救死扶伤,更在宣讲中给病患带去健康理念;有的专业研究过硬,更把理论成果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的生动案例;有的是上课达人,更在宣讲中逐渐懂得服务群众的意义;有的在宣讲中重获自信,更用自信的力量引起自信的共鸣;有的俯下身子宣讲在中国大地,更身体力行投身基层,从观察者到宣讲者再到参与者。我的伙伴们,是一群想学好理论,用自己所学服务好群众,踏踏实实做事的青年人。

17 年来的2000 余场宣讲,铸就了我们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本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服务本色,教学相长、砥砺奋斗的教育本色。

政治本色:听党话、跟党走

老团长说过:面向基层,讲好党的创新理论,这是咱们团的传统

2017 年秋,十九大召开,博讲团十九大精神主题宣讲团应运而生。我当时开设的课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和丰富内涵。我不断丰富讲课内容,对室友讲、对爸妈讲,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上课,再学习再上课。我现在每次上课都自信满满,随便从哪个章节开始讲起,随便讲多久,40 分钟到3个小时,可以做到信手拈来。随着备课和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对自己要讲的内容越来越充满信心,也逐渐体会到读千遍万遍不如上台讲一遍。理论再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变成了我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指导我前行的力量。

加入十九大精神专题宣讲的几十名讲师都经过了8 次集体备课、3 次试讲,才最终登上讲台。我们不停的讲,不停的修改、思考,逐渐学会把理论和群众的需求点结合在一起。我明白了老团长那番话的含义,对于博讲团,听党话、跟党走绝对不是空话,而是一个自觉和内化的过程。因为了解,所以相信,因为相信,所以坚定,这就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服务本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宣讲不是形式主义。我的课程进过军营、企业、社区、大中小学,也下过田间地头。几十场的实践让我明白,只有用理论直接回应老百姓生活中的难题,理论才能在老百姓心中扎根。

我的课中有一部分讲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两个阶段的目标。怎样能让听众感觉到这个目标不是外在的,是和我们的未来息息相关?在大学讲时,我和同学们畅想:“2035 年,我们国家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那时我们40 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流砥柱。再想想,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会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50多岁我们在做什么?说不准已经成为了院士,说不准正带领着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甚至几千万人奔向更美好的生活。再问问现在的自己,准备好了么。

小学讲到同样的问题,孩子们问,田老师,2049 第二个百年目标如果能实现,我们才40 多岁,离退休还20 年呢,之后我们要怎么办啊?我意识到,他们开始想象他们未来的样子。我说未来中国的样子要靠大家来描绘,要靠我们在未来30 年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得出来的,一棒传一棒,才能给出未来中国的样子。两个阶段的目标就这样进入了孩子们的未来蓝图里。

17 年的实践让我们学会了两件事。一件是分众教学,现在团里的117 名讲师都有这样的本领:把一门课变成好几个版本,面向不同的听众。另一件是重视课程评估。我们设计了跟讲制度,追踪课程质量、听取群众意见反馈。这些工作只有一个目标:搞准群众需求。

17 年来,我们所有的宣讲都是公益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上好每一节课,这就是我们的服务本色。

教育本色:教学相长,砥砺奋斗

我们的讲师既是理论研究者,又是理论宣讲员。登上讲台要经过遴选、选题、备课、三轮试讲至少六关,反复修改。这个过程真的很痛苦,但我们只有一个信念,把最好的课程献给群众。宣讲与研究结合在一起,与职业选择联系在一起,与品格的坚定联结在一起,讲师有家国情怀、人民情怀,才能做更接地气的学问。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于理论清醒,博讲团的理论清醒来自于讲师的学习实践,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本色。

17 年,一届届博讲团扎根基层,坚守初心;204 个月,一位位讲师用理论服务社会,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情怀讲好中国故事;6274 天,一代代博讲人建立起了一套可复制、见长效的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宣讲模式。总结走过的路,有十条经验:坚定的政治信念,精确的内容供给,分众的传播理念,有效的反馈机制,扎实的学研支撑,严格的人才选拔,分阶的讲师培养,知行的双向互促,公益的行为本色,队伍的接续传承。

  

博士生讲师团简介

博士生讲师团(以下简称博讲团)成立于2002 年,是全国高校最早成立的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体之一。博讲团秉承学以致用双向增进,宣传理论服务社会的宗旨,组织研究生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军营等宣讲党的理论。17 年来开展2000 余场讲座,听众超过9 万人次。

博讲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形势任务、立足学科背景,先后组织了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海世博会、建党90 周年、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中国梦、中国道路、党的十九大精神、改革开放再出发、国史校史等主题宣讲团,扎根基层开展理论宣讲、宣讲服务、实践调研,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略。

博讲团曾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全国2016年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组织等荣誉称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博讲团的工作经验作过深入报道。

经过17 年的发展,博讲团已经成长为全国大学生理论宣讲与志愿服务的领军团体,具有深耕高校、引领上海、辐射全国的格局和影响。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与担当

  

寻找初心

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18 级博士生李强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青年人先要寻找初心,才能不忘初心。每个人、每个集体都有自己的初心。青年人的初心,是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每个青年人寻找初心的过程,都是从激发理想到坚定信念的过程。

青年人先要砥砺初心,才能坚守初心。我们生活在信息化的开放时代,信息多,选择多,变化多,知更易,但行更难。从知道、到领悟认同、再到信仰,必须通过砥砺奋斗。砥砺初心的过程,就是从寻找初心到坚定初心的过程。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每个医学生入学的誓言。但这句话在我心中扎根,是在学医8 年之后的2016 9 27 日,那天我在病房值夜班,一个13 岁的白血病小姑娘要去急诊做CT。到楼下,突遇瓢泼大雨,我借了一把伞给小姑娘挡雨,自己在暴雨中推病床到急诊,一个来回,全身都湿透了。第二天小姑娘送了我幅画:李医生,谢谢你,我送你一幅画,画的不好,你别嫌弃。我鼓励她:等你好了,考复旦医科吧,这样你就可以给自己看病了。她说:有你给我看病就好了,我要学美术。学好了,画一幅更好的画送给你。接过画的那一刻,我沉甸甸地感受到什么是性命相托

白血病很无情,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她没有到高考的那天,我也没有机会再收到她更好的画。她走以后,我买了一幅画框,把画装订好,放在书桌上。在医院里,多少次整夜抢救,出夜班精疲力尽、心力交瘁的时候,我也有一万遍的冲动不要做医生了。但是一看到这幅画,想到小姑娘生前那句:有你给我看病就好了。我要学美术。学好了,画一幅更好的画送给你。第二天,我又会打起精神照常到医院,用最好的状态面对患者。

2008 年入学宣誓到2016年真正明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内涵,我寻找了8 年。

  

  

理想的底色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 级博士生谈思嘉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史校史中蕴藏着追求真理、坚守理想的先贤故事。发掘党史校史上鲜为人知的故事,挖掘背后的红色基因、文化积淀和精神承载,必将激发起校内师生爱国荣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我在博讲团的两门课,一门是在寻访红色遗迹中探寻党的初心,一门是在追忆校史先贤时叩问育人初心,都是利用红色资源去坚定受众的理想和信仰。在宣讲过程中,我体会发掘第一手资料往往是最能打动人、感染人的育人资源,讲听众不了解的故事最能达到理论宣讲的预期效果。我的理想和信仰随之得到浸润与升华,作为一个党史学习者、研究者和传播者应有的底色也得到提亮。

2016 年,我在寻访党史遗迹时,无意中发现一片新天地。它位于南昌路100 弄里面,门口挂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铭牌。1920年春,党的创始人陈独秀从北京回到上海后在这里安顿,并把风行一时的《新青年》在这里安家。打开石库门,令我诧异的是,这里既不是纪念馆,也未得到保护,就是一户普通民居。

居住在一楼的居民,见我误闯,没有驱赶,反倒是向我介绍起房子来历。他叫老赵,40 年前因单位分房住到这里。40 年来,夫妻俩充当这栋房子的看门人讲解员。他对我说,不要小看这栋房子如今只是普通民居,一百年前这里可发生了了不得的大事!后来我才知道,这里不仅是陈独秀旧居、《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更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征程的起点,记录了奋勇建党的岁月。40 年来,老赵守望的是一幢石库门,更是一段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记忆!如今,房子已被黄浦区委区政府列入保护项目,居民都腾挪出来。但是,对旧居无法割舍情感的老赵,每天都会风雨无阻往返新家与旧居之间。他一面守望老房的修葺改造,一面继续向游客介绍渔阳里的红色故事。

一位普通工人尚能如此,党史专业的研究生难道不应该做些什么吗?在建党95 周年之际,我积极准备了《初心之地渔阳里》的课程。通过宣讲完整地呈现党在渔阳里时期的历史。因为,我觉得渔阳里的话题是新鲜且重要的。那年意外的寻访,让我认识到渔阳里在建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里点燃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真理、坚守理想的火种的历史,能让听众在感知的过程中增强认同,汲取力量,激发动力,从而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永葆生机。

  

  

服务的真谛

经济学院2019 级博士生杨洁萌

服务群众才能真长本领

结合专业所长和群众的需求,我在团里主要开设了《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和《中美经贸摩擦的本质和中国应对》两门课程。

备课首先备对象。面对高校学生党支部的需求,我着重从生态经济学视角剖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2018 年暑假,我到安徽省凤阳县大庙镇宣讲,结合当地产业优势,提供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可行方案。今年年初,《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发布。我意识到需要通过调整课程内容以满足更多基层群众的需要,增加部分篇幅进行垃圾分类普及。针对中小学生喜动好思的特质,我在授课中增加了多媒体展示和小游戏的互动环节。在面向老年人群体进行社区宣讲时,则注重亲切感和幽默感。

从家国长远计,到百姓身边事,走进民心的课程让我接通了体察社会的触角。正是在一次次的授课中,我看到基层社区如何让垃圾分类新时尚深入人心,如何综合施策、让政策落地,如何让广大群众有信任感、获得感、幸福感。

中美贸易摩擦是最近的热点话题。在2015 年课程论文《中美进出口商品结构动态分析》的基础上,我开设了《中美经贸摩擦的本质与中国应对》。在备课和授课中,特别把握了研究和宣讲的区别;注重与时俱进,让课程常备常新。针对不同群众的关切,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导不同人群的预期,发挥好我们的民族奋斗精神,共同面对挑战。

被群众需要才有幸福感

回顾我的宣讲经历,我有三点体会:第一,我们要继续用老百姓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的语言,上好每一次课程,满足群众对于思想文化的需要;第二,日常中注意搜集捕捉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信息和热点,加入自己专业的思考分析,为听众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让他们享受到大学知识文化的传播;第三,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接受新理论新思想新方略,让他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坚定信心、摒弃偏见,更加理性冷静客观的看待世界和中国,激发新时代的奋斗精神。

  

  

自信的共鸣

新闻学院2019 届博士郭雅静

在博讲团里,我讲授的课程属于改革开放版块。改革开放40年,铸就了当代中国的四个自信。我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宣讲工作让我在个人志趣与时代乐章之间穿梭,让我找到最铿锵有力的时代节奏,让小我与大我的奋斗发生共鸣。我在宣讲实践中,不断思考更好地传播四个自信的方法,挖掘宣讲者和听众之间能够围绕四个自信实现共鸣的生动案例。

改革开放铸就自信之根。我主要讲授的课程是《从节俭主义到美好生活:改革开放40 年消费观念变迁的中国逻辑》。我从新闻学的专业视角出发,提出一条主线,内容讲消费观念的变迁,实际是引导不同类型的听众,理解改革开放这个伟大历史进程。

这门课的宣讲经历让我慢慢认识到,四个自信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扎根中国大地开展理论宣讲,并且在宣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论成长,这个过程是四个自信内化的过程。

永久奋斗孕育自信之魂。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人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在一次宣讲结束后的访谈中,我遇到了一位85 岁的老党员,他年轻的时候是船员。他和我讲,年轻时出海到其他国家去,看见人家都穿着皮鞋,咱们的船员甚至都找不出一套像样的行装。那一群年轻人就非常冲动,就想马上回到自己的祖国,把浑身使不完的劲儿都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一定要让我们的祖国富起来,这是那一代青年在异国他乡与时代产生的共鸣,是他们探寻中国道路、呼唤民族自信的勇气和力量。

这个例子被我用于后来的宣讲。我告诉听众特别是青年人,奋斗让青年自信、让青春美丽,奋斗有很多种姿态,最美的姿态是把为国奋斗和永久奋斗结合在一起,让时代与个人因为奋斗而同频共振、产生共鸣。只有为国奋斗、永久奋斗,才能不负韶华。

  

行走的力量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9 届博士王鹏翔

六年前,为了完成本科论文,我在湖北省掇刀区的农村生活了一个多月,与村民们一起吃饭、聊天,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脚下这片土地的温度。五年前,作为支教队员,我来到贵州省习水县太平村,从孩子们清澈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他们对于大山之外生活的向往,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脚下这片土地所承载的重量。因为行走,我变得更加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我想去跟更多的人分享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因为行走,我也慢慢发现了一些困扰我的问题,我想去聆听更多的声音,在聆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于是,我加入了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

行走,让宣讲更有力量。行走的沉淀与积累,能够让我们的语言更加贴合实际,让我们的传播更有力度,为我们的宣讲注入灵魂。我讲过驻村第一书记冷菊贞、柏连福等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的宣讲才能够变得更加丰富、更有温度、更接地气,博讲团理论宣讲的这颗种子才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我想,这也许就是行走的力量,让我们的身心沉浸于这片土地,然后再生长出一个意想不到的果实。

行走,让博讲人更懂得知行合一的深刻内涵。在博讲团三年的宣讲经历,让我坚定了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的信念,于是我将自己在宣讲过程中的所看、所思、所想凝结成了一篇关于中国乡村治理精英的博士论文。我在后记中写下:感谢脚下的这片热土,成就了论文中的每一个字符。

这些年在行走中宣讲、在宣讲中行走,我有了一个十分肯定的答案:青年学人的价值定位应该是知行合一,应该是学术研究与社会责任的结合,让两者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的圆融整体。当更多的了解基层、体验现实中国后,研究不再是简单照搬外来学理,而是更加尊重中国的具体经验,更加清晰发现具体而微的问题,更加实质性的推动变革,建设我们自己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增强我们的学术自信、话语自信和理论自信。

在博讲团中行走的经历,让我有了一种从观察者、研究者转变为参与者的冲动。于是,今年毕业后我选择到广西做一名选调生,选择基层一线,选择去更多更需要的地方去践行博讲人的初心。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