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笃志践真理 切问近思求真善 常系家国使命 惟将努力前程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9-10-16

未来的世界是你们大展身手的舞台

周平红(教师代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教授)

三年前我有幸获得全国大国工匠荣誉称号,有记者问我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是什么?我说,专心致志做一件事情,把一件事情做好、做精、做到极致,这就是工匠精神。

如今,中山医院内镜微创治疗水平已是全球领先,真正做到了:病人回头看、同行点头看、世界仰头看。这一路走来,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复旦校园里培育出来的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靠的是中山医院内镜团队学习加创新,超越并引领的拼搏精神。

在你们即将离开母校之际,有幸作为教师代表的我,提如下几点希望与你们共勉:

要有博大深厚的情怀,大爱无疆,永远怀有一颗宽容仁爱之心。爱、善良和宽容是每个人任何时候都能做到的,爱可以温暖人生。宽容是来自于心底的善,能使社会和谐丰富,使每个人心平气和。

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大任无怨。历史的发展总是需要有人身先士卒,你们作为天之骄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应该义无反顾地倾情奉献。

要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大智若愚。在校时,你们有老师的呵护和宠爱,而一旦踏入社会,就要有承受挫折和遭受冷遇的心理准备,生活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人。踏入社会,首先要适应环境,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抱负,最终才能改造环境。

要有感恩之心,无论身居何处,母校复旦应永在心中。现在或许你们还不太理解毕业的深刻含义,但是当你们走上社会、体验复杂人生之后,一定会有别样的感受。无论走到哪里,复旦人就是我们相见时最亲切的问候和称呼,复旦人就是我们相亲相爱的理由。希望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互相扶持、互相爱护,不要让一个复旦人掉队,不要让一个复旦人孤单。

由衷期待你们伴青春出发,携无愧归来

  

向过往致敬 为未来壮行

毛颖(教师代表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附属华山医院教授)

犹记得近20 年前,我在导师周良辅院士的指导下,完成了从医路上第一例颅内外搭桥治疗脑巨大动脉瘤,那次凶险的手术中天堂和地狱曾近在咫尺,是导师信任和坚定的眼神在关键时刻给了我无尽的力量。术后一周,当脑血管造影证实患者动脉瘤消失、搭桥血管通畅,我兴奋地告诉周老师手术取得成功的消息时,周老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那时的情景和笑容这20 年间始终在我志得意满或者茫然无措时出现,给我强心补血、也让我保持冷静。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像学骑自行车,先是理论讲解、手把手指导,脱手后就是远远的关注和支持。为了不负身后导师热切的眼神以及不至于摔倒,我始终都在奋力地向前骑车

对你们而言,毕业与其说是一场结束,不如说是一个开始。得志时不得意,失意时不丧志,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永葆今日今时、此情此景的初心和锐气,永葆复旦人为了理想不惜奋斗终生的激情,也许算是最重要的一条生存或成功的技巧。

当今的社会因为产业不断更新,导致职业结构不断在变。大学不可能为未来社会提供所有预先设定好的职业人才,也不可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终身可用的知识结构。走出复旦校门,希望你们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以确保始终最高效率地使用资源。

世界变化的速度远远超出想象。未来,你们需要拥有整合碎片化时间的技巧和本领,拥有跳脱于学科疆域的眼界和能力,拥有驾驭人工智能的思想和智慧,拥有万物互联的格局和力量。

在物质丰沛的年代,坐下来歇一歇或者干脆躺下来实在是太容易了。在最该奋斗的年纪,希望你们不要让心局限于安逸,心里梦想什么并为之持续奋斗,你们才可能最终拥有什么。

请不要忘记:是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和机遇无限的时代在托举着我们!

  

校友寄语:

找准定位实现人生价值

杨家敏(校友代表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实验物理部主任、研究员)

1987 年我怀揣梦想从祖国大西南的重庆来到复旦,在物理系度过了四年充实而美好的本科学习生活,为今后的人生与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1 年我从复旦物理系毕业后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九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开始与九院结缘。在研究生阶段,我参观了位于长城脚下的“17 号工地,近距离聆听了九院前辈们有关争气弹的故事,真切地体会到国防科技必须独立自主,以及国防科技对国家民族兴旺的强大支撑作用。1994 年我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留在了九院。

你们即将从复旦踏入社会或者继续学习,今后将不断面临人生中的多种选择,作为一名老复旦人,我想给你们提两点建议:

第一,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复兴相融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九院前辈们听从国家的召唤聚集在一起,自此做了大半辈子的隐姓埋名人,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保障了国家的和平与安宁。中国要真正实现强起来的民族复兴梦,仍面临严峻挑战,如今在九院就有那么一群人,其中不乏复旦人,正如前辈当年一样积极投身于所热爱的国防科技与工程事业中,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相信你们通过复旦的培养与熏陶,具备足够的能力与信念,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一定能找准定位,大有作为,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第二,办法总比困难多,坚持到底就能成功。二十多年前,我刚到九院参加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工作时,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实验研究条件相当有限。面对现实大家并未放弃与逃避,最终实现了中国激光惯性约束研究快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样,你们无论是继续学习还是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一定也会面临许多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挑战,希望你们能勇敢面对,坚持到底,去取得成功。

  

年轻就是要敢想、敢闯、敢干

张顺茂(校友代表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今天,回到母校,回到了梦想最初的地方,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在耳畔回响。复旦立校之初,就蕴藏着自强不息的力量,而今一代又一代复旦人走向各行各业、走向世界各地,并将自强不息的力量带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我非常荣幸回到母校见证学弟学妹们学业有成的这一刻。明天你们又将迈出关键的一步,面对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但也伴随着各种不确定性,我相信你们一定百感交集,有些兴奋,又有些彷徨。我从复旦毕业后的经历,如果要用一句话与大家分享,那就是风雨之后见彩虹

我在华为的27 年,绝非一帆风顺。有登顶的兴奋,也有跌落谷底的失落。2006 年,正当我一路高歌猛进、意气风发之时,我因在一个项目上犯了错,跌了跟头,从无线产品线总裁被发配为拉美片区副总裁。刚到巴西那会儿,常常一个人躺在酒店,拉上窗帘闭门思过,人生何去何从?我数次想过辞职,想过放弃,想过在家陪陪老婆孩子,最终觉得还是应该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因为我还是热爱这份工作、热爱这个团队、热爱这个大平台的。为此,我忘记过去的辉煌,丢掉以往的荣耀,从零开始,经过5 年的努力,终于让拉美地区部的业务从倒数第一变成公司的产粮区

直面挫折需要勇气,登顶之后跌落,再站起来需要更大的勇气。这是我今天特别想跟各位师弟师妹分享的一点。前进的路上不会铺满鲜花,挫折、摔倒是一定会有的,但要不放弃,要再次站起来,翻过一座山后,就有能力翻越更大的山。

前路无惧,自强不息,自古英雄出少年。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就是要敢想、敢闯、敢干,只有经历了错才知道什么是对的。不经历谷底,怎么欣赏高峰的壮阔?你们就是要趁着年轻,放开手脚,大胆去做,大胆去闯。

  

毕业生心声:

复旦魂继续书写奋斗史

汪思余(毕业生代表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9 届本科毕业生)

1384 天前,我和大家一样怀着激动的心情,坐在正大体育馆参加开学典礼。我还记得许校长讲到,复旦人要拥有复旦魂,要为社会和人类文明事业的进步而努力。这话使我深受触动,相信大家也是一样。后来的日子我时常问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份期待?今天,在这熟悉的场合向复旦递交答卷。

感谢复旦培养我成为一个独立、勇敢、坚韧的人,学在复旦何其荣幸。感谢每一位老师,在我迷茫的时候点醒我。感谢我的父母一直支持我,告诉我一定能行。感谢在我大学生活留下印记的每一个人,帮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自己只是平凡的个体,是人群中微小的分子,但不论在何种领域,都应该脚踏实地走出自己的路,穷则兼济寸土,达则兼济天下。每个青年都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千千万万的青年凝聚在一起,就会汇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

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用复旦魂继续书写自己的奋斗史。

  

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

斯维塔(留学生代表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19 届本科毕业生)

我来自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作为复旦培养的留学生,复旦的精神和校风深深地影响了我。

还记得四年前的5 9 日,我参加了高考”———复旦大学外国留学生统一入学考试。在语文考试的文章里我写的题目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那时候我只有一个梦想:进入复旦大学,在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体验一下留学生生活。

经过在中国的生活,我逐渐地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人的和气。不管在中国哪一座城市,都会有人满面笑容跟我打招呼。通过与许多人的交流,我感觉到中国人不抱怨,他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这种精神令我十分钦佩。

2016 年到2019 年,我担任复旦大学俄罗斯学生会主席。我非常希望,俄罗斯和中国进一步深化双边经济合作,扩大人文交流。同时也希望俄罗斯和中国的同学们,就像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样,保持着很亲密的友谊。

  

不惧挫折 把握人生

胥博瑞(毕业生代表 材料科学系2019 届博士毕业生)

我的喜怒哀乐这几年间全系于科研两字之上。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科研路上一步步向前迈进不断突破所带来的成就和快乐。

2017 年底的时候,我患上了滤泡性淋巴瘤。我觉得科研工作的训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让我用一种科学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病。整个化疗的过程也犹如做实验一般,有许多的痛苦和折磨,但一个乐观的心态让我对正在经历和即将来临的风雨都能淡然处之。

经过半年多的治疗和调养,我重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校园。因为生病期间也没有太耽误科研,我最后以发表14 SCI 的成果按期毕业。经历了这样一次意外和磨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科学的力量,也让我明确了未来人生的方向,那就是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探索材料的世界。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人生轨迹可以改变,前进速度可以调节,只要认清目标、瞄准方向、不惧挫折、把握人生,终有一日能实现人生的理想。大家加油!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