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简称“社政学院”)是一所既“年长”又“年轻”的学院。
所谓“年长”,是因为社政学院的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心理学系始建于1923 年,由留美博士郭任远先生回国创建,1925 年改组为心理学院,学科排名曾列世界第三。社会学系创建于1925 年,孙本文、雷洁琼等一批著名学者曾在社会学系任教。而人口研究所则是由1979 年成立的经济学系人口研究室发展而来,1984 年正式建所。
所谓“年轻”,是因为社政学院正式成立于2004 年,由原社会学系和人口研究所合并组建,同时新建了社会工作学系、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系,恢复重建了心理学系。2014 年,在社会学系2006 年成立的人类学教研室基础上,又建立了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由此,社政学院形成了“四系两所”的格局。
与复旦大学分“三步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到本世纪中叶,社政学院主要学科将力争建成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学科。社政学院未来5 至10 年的奋斗目标,是以“双一流”建设为核心,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学科打下扎实基础,将学院打造成为具引领性的人才培养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和政策咨询中心。
坚持育人为本,培养一流人才
2012 年以来,社政学院教师累计获得教育部、上海市、复旦大学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30 余项。于海教授入选“马工程”教材首席专家,刘欣教授入选“马工程”教材主要专家,纳日碧力戈教授入选“马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会员,顾东辉教授和纳日碧力戈教授担任新一届高校教指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2 年以来,学院本科生独立申请复旦大学“莙政”“望道”和“曦源”等学术研究项目113 项,先后在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 余篇。研究生学位论文先后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北京大学余天休优秀博士论文奖、第六届全球青年社会学家(WCJS)优胜奖、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项。
社政学院已先后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政经学院等40 多所国外名校的相关院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13 个国家的相关大学签署学生交流协议,每年学生交流人数超百人。学院建有高水平教学实习和实践基地近60 个,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实践机会。
社政学院学生积极投身日常化和寒暑假期间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数和获奖数长期居全校首位,并先后获得“挑战杯”竞赛的“国赛”一等奖、三等奖和“市赛”二等奖等。
社政学院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持“崇尚学术,求索真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办院宗旨,进一步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全面落实“六度空间”协同育人工程和“五维育德”思政育人工程。将打造本硕博贯通、第一第二课堂结合、招生- 培养-就业联动的人才培养全链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示范专业的建设,进一步拓展育人方面的国际合作。
引育并举,打造一流教学科研团队
社政学院现有全职教学科研人员74 名,70%的教师拥有海外留学或交流经历,超过2/3 的教师是从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世界名校获得博士学位。45 岁及其以下年龄的青年教师占比为57%,发展潜力巨大。
社政学院将坚持引育并举,继续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将重点延揽一批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顶尖人才,努力集聚一批引领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大力储备和培养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英才。未来5 至10 年努力实现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数量再翻一番,不断孕育“大师”和“名师”。
优化布局、凝练方向、提升能级,打造一流学科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复旦大学社会学一级学科被评为A 类。根据2015-2019 年QS 世界大学排名,复旦大学社会学学科稳定位居世界前51-100 名,位居亚洲地区前8 名、中国大陆地区前3名;社会政策学科位居世界前51-100 名、中国大陆地区前3名;心理学科位居世界前251-300名、中国大陆地区前4 名。
2012 年以来,社政学院教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SCI期刊论文152 篇,CSSCI 期刊论文282 篇。其中,第一作者前1%ESI 高被引论文4 篇,中文权威期刊论文34 篇。教师出版学术专著58 部,译著19 部,发表的SSCI/CSSCI 期刊论文数量、ESI高被引论文数量等,均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居于“塔尖”位置。
2012 年以来,社政学院教师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 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6 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彭希哲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科重大项目“对老龄社会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刘欣教授主持的跨学科大型项目“上海社区研究”等具有引领性。
2012 年以来,社政学院教师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上海市哲学社科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奖以及国家部委相关科研成果奖等各级各类奖项38 项,人均获奖数量居全校哲社类院系前列。
社政学院将聚焦“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推动优势学科加速攀升、新兴学科跨越发展、交叉学科融合创新。争取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主要学科排名进一步提升。将进一步增强学科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争取在QS 等世界大学排名中继续稳步上升。将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按照“一个学科、六个方向、两个重点领域、两个支撑平台”的基本思路,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进学科全面发展。
主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与上海发展,打造一流服务社会成果
目前,社政学院建有“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国家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上海高校智库“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复旦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等研究基地和平台。
近年来,社政学院教师的一大批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先后被中共中央办公厅、教育部等党政机关采纳,部分研究成果最终体现在国家出台的政策措施之中,数篇研究专报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部分成果获得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决策咨询与社会服务奖以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社政学院师生先后统筹或参与了2008 年汶川地震、2013 年雅安地震、2014 年鲁甸地震、2015 年天津滨海新区爆炸等灾难的专业评估与专业介入,在帮助云南永平社会事业发展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政学院将继续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和卓越全球城市建设,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智库专家,产生一批有引领意义的咨政成果,打响服务治国理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社政”品牌。
以一流党建和思政工作引领“双一流”建设
2012 年以来,社政学院先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党务活动和教师思想政治学习制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基层党建和政治理论学习“自选动作”活动,努力打造党建工作的“社会”特色。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责任制,先后接受校内巡视和巡察,并深入开展巡视巡察成果运用和整改工作。
社政学院形成了以“红旗村”新媒体平台、社会实践工作室、“心能源”积极心理学工作室等校内外知名的学生思政品牌,其中社会实践工作室为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学院从2018年开始承担了开设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预科班的任务,为国家实施治疆方略承担政治责任。
今后,社政学院将进一步发挥学院分党委“中场线”的政治核心作用,与校党委“中心线”和学院党支部“生命线”联动,围绕中心谋划“大党建”工作格局。将进一步完善治理架构,提升治理能力。将发挥学院分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带头作用,加强思想建设和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师生、指导实践、统领工作。
将在复旦大学“红色基因”和社政学院“社会底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基层党建创新发展,落实校党委关于社政学院“大参与、大介入”学校“大思政、大党建”的要求。
将进一步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四位一体的教师思政工作目标。结合学院自身特色推进“五维育德”,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和教师的社会实践引导,拓展社会实践基地,健全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将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学校确立的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建设目标的指引下,社政学院全体师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依靠团结一致的集体力量,争取和利用一切资源,凝神聚力谋发展,传承创新再出发,全面推进一流学科和一流学院建设,为学校实现“三步走”战略,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