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复旦(七)艰辛回迁 重聚江湾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9-06-18

1938年,在抗日战争的连绵烽火中,地处上海江湾的复旦校址被日军炮火炸成废墟,为了保存教育科研火种,复旦师生被迫踏上内迁之路,经过千里跋涉、辗转迁徙,最终在北碚夏坝建校复课,再续弦歌。同一时期,上海医学院也历经坎坷,先迁昆明白龙潭,后落脚重庆沙坪坝。在大后方,复旦师生同心一德、爱国救亡,追求进步、团结牺牲,弦歌不辍、硕果累累,书写了复旦大学历史上的光辉一页。

今年是复旦大学抗战内迁80周年,学校隆重举行抗战内迁80周年纪念活动,校史图书《烽火中的复旦》在纪念活动中首发。

让我们跟随广播台的专题节目《烽火中的复旦 |校史音频故事》一起来重温那段壮阔光荣的历史,接续传承复旦精神,激发在新时代爱国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战时内迁大后方的政府、学校等机构、人员开始陆续复员回迁。历经战火的上海,到处被破坏损失得很严重。复旦地处江湾,这里离日本原来的租界区并不远。经过飞机轰炸、炮火肆虐的战争,到处都是废墟。1945年10月份,复旦时任校长章益亲自回到上海,协调复旦复员相关事宜,并慰问老校长李登辉及在上海复旦补习部的师生员工。

抗战前复旦大学在上海的时期,在学生运动中就基本起了带头作用,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中尤为活跃。对此,不管是国民政府的中央政府还是上海市地方政府,对于复旦能迁出上海,到海州或徐州另行建校,都抱有乐见其成的态度。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曾亲自到重庆复旦找章益校长商谈,试探复旦师生员工的反应。但政府的建议遭到复旦师生及校友的强烈反对,只对迁校无锡作了妥协回复。然而后来内战爆发,迁校无锡之事也便不了了之。

1946年初,复旦大学就开始了陆续的东迁的行动。回迁工作千头万绪,章益校长主持召集有关教师开会,决定成立“迁校委员会”,用以及时更新迁校工作进展、组织安排迁校事务。

1946年7月,复旦大学东迁第一批、第二批师生员工陆续到达陕西宝鸡。然而迁校过程中由于路费不足、道路损坏、交通工具紧缺等等问题,师生东下历经了一番周折。待到全体师生员工及眷属抵达上海江湾,已是初秋的9月份了。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